脚扭伤后分初期、中期、后期处理。初期要停止活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中期先判断损伤程度,轻度扭伤48小时后热敷、用膏药、适度康复锻炼,中度及以上需固定等治疗;后期进行康复锻炼并注意预防再次扭伤,儿童和老年人因自身特点在各阶段处理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受伤初期的紧急处理
1.停止活动:脚扭伤后应立即停止受伤脚的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若在行走时扭伤,应原地停下,防止受伤脚承受更多重量,加重肿胀和疼痛。
对于儿童来说,玩耍时脚扭伤需尽快让其停止当前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跑跳等动作。
老年人脚扭伤后更要严格制动,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活动可能导致损伤加重。
2.冷敷: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扭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
儿童冷敷时要注意冰袋温度不宜过低,可包裹毛巾后再敷,避免冻伤皮肤。
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冷敷时要密切关注皮肤状况,防止长时间冷敷造成冻伤。
3.加压包扎: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扭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适当的压力有助于减轻肿胀。但包扎力度要适中,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儿童包扎时要选择合适大小的绷带,密切观察脚部血液循环情况,如是否出现皮肤发白、发紫等情况。
老年人皮肤较薄且弹性差,包扎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压迫导致皮肤损伤。
4.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脚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可以使用枕头等将脚垫高。
儿童休息时可让其将脚放在舒适的位置抬高,如坐在沙发上时把脚搭在另一沙发上。
老年人卧床时可在脚下垫合适高度的软垫,保持患肢抬高状态。
二、受伤中期的评估与处理
1.判断损伤程度:经过初期处理后,要判断脚扭伤的严重程度。如果扭伤后疼痛、肿胀较轻,能缓慢行走,可能是轻度扭伤;如果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无法行走或脚部畸形,可能是中度或重度扭伤,此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如X线等,以排除骨折等情况。
儿童脚扭伤后家长要观察孩子是否能正常站立、行走,若孩子哭闹不止且拒绝用受伤脚着地,需警惕严重损伤。
老年人本身可能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即使轻度扭伤也可能存在潜在问题,所以更要谨慎判断,必要时及时就医。
2.轻度扭伤的处理:对于轻度扭伤,在受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肿。同时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的膏药,但要注意皮肤是否有过敏反应。还可以进行适度的康复锻炼,如缓慢的踝关节屈伸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儿童使用膏药时要选择儿童专用且不过敏的产品,康复锻炼要在家长监护下进行,活动量不宜过大。
老年人热敷温度要适宜,避免烫伤皮肤,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活动幅度。
3.中度及以上扭伤的处理:如果是中度或重度扭伤,可能需要进行固定,如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受伤的脚,限制其活动。同时可能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服用一些消肿止痛的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等。
儿童固定时要选择合适的支具,确保舒适且能有效固定,家长要关注孩子皮肤情况,防止压疮等。
老年人固定后要注意观察肢体末端的血液循环和感觉,定期复查,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三、受伤后期的康复与预防
1.康复锻炼:在脚扭伤逐渐恢复后,要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包括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以及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的训练。例如,可以进行踮脚尖、踩台阶等练习,逐渐增加活动的强度和范围。
儿童康复锻炼要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恢复情况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再次受伤。
老年人康复锻炼要考虑其身体机能,速度不宜过快,强度不宜过大,可在家人协助下进行锻炼,如缓慢地在平地上行走练习平衡等。
2.预防再次扭伤:康复后要注意预防再次扭伤,日常生活中要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子要有良好的支撑和稳定性。在进行运动或行走时要注意环境安全,避免在不平整的地面上行走。
儿童要选择适合其脚型且有良好包裹性的鞋子,家长要教育孩子在玩耍时注意地面状况,避免在有障碍物或不平整的地方奔跑。
老年人要选择鞋底柔软、防滑的鞋子,行走时要留意路面情况,必要时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增加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