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伤是四肢关节或躯体部位软组织损伤,有常见部位及不同表现,分为轻中重三级,急性期处理包括休息、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恢复期有热敷、康复锻炼、物理治疗等处理原则,还可通过运动前热身、选合适装备、注意环境、提高平衡协调能力及儿童特殊注意事项来预防。
常见扭伤部位
踝关节扭伤:最为常见,多因行走或运动时踝关节处于不平整地面、突然内翻或外翻所致。比如在跑步时踩到坑洼处,踝关节受力不均就易扭伤。
膝关节扭伤:运动中膝关节的扭转、过度伸展或屈曲等动作都可能引发,像踢足球时膝关节的突然扭转就可能导致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扭伤。
手腕扭伤:多发生于手部用力不当或摔倒时手部支撑等情况,例如打篮球时手部接球姿势不当导致手腕扭伤。
扭伤后的表现
局部疼痛:受伤部位会立即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因扭伤程度而异,轻度扭伤可能只是轻微疼痛,重度扭伤则疼痛剧烈,且活动时疼痛加剧。
肿胀:受伤部位由于软组织损伤后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等原因出现肿胀。一般在扭伤后数小时内开始出现,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逐渐加重。
淤血:受伤部位皮下血管破裂出血可导致淤血,表现为皮肤出现青紫色斑块。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肿胀,受伤部位的关节活动会受到限制,例如踝关节扭伤后可能无法正常行走,膝关节扭伤后难以正常屈伸等。
扭伤的评估与分级
轻度扭伤
局部疼痛、肿胀较轻,无明显淤血,关节活动受限不严重,一般不影响正常的日常活动,通过休息、简单处理后恢复较快。例如轻度踝关节扭伤,仍能缓慢行走,但行走时有疼痛。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儿童的骨骼、软组织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轻度扭伤相对成人可能恢复较快,但也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早活动导致恢复延迟。
中度扭伤
局部疼痛明显,肿胀较严重,有较明显淤血,关节活动受限较明显,可能影响部分日常活动。比如中度膝关节扭伤,行走困难,膝关节屈伸明显受限。
儿童中度扭伤需要更加谨慎处理,因为儿童的身体恢复能力与成人不同,要注意观察扭伤部位的情况,避免出现并发症。
重度扭伤
局部剧烈疼痛,肿胀严重,可能出现大面积淤血,关节严重畸形或明显活动障碍,甚至可能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等。例如重度踝关节扭伤,可能出现踝关节明显畸形,无法站立或行走。
儿童重度扭伤情况较为危险,需要立即就医,因为儿童的身体对损伤的耐受和反应与成人不同,及时就医能更好地保障儿童的健康,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扭伤的处理原则
急性期处理(受伤后24-48小时内)
休息:立即停止导致扭伤的活动,让受伤部位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踝关节扭伤后应停止行走,坐下或躺下休息。
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冷敷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对于儿童,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时间,避免冻伤,可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再敷在受伤部位。
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压力要适中,既可以减少肿胀,又不会影响血液循环。包扎时从远端向近端进行,例如踝关节扭伤时从脚趾开始向小腿方向包扎。
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比如踝关节扭伤时可将脚部垫高。
恢复期处理(急性期过后)
热敷:受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受伤部位,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和肿胀的吸收。儿童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
康复锻炼:在扭伤部位肿胀和疼痛有所缓解后,开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力量。例如踝关节扭伤恢复期可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儿童的康复锻炼需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锻炼强度要适中,以不引起明显疼痛和不适为宜。
物理治疗:可根据情况选择物理治疗方法,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扭伤的预防
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如慢跑、关节活动操等,使肌肉、韧带等组织预热,提高柔韧性和协调性,减少扭伤的发生。例如打篮球前进行10-15分钟的热身运动。
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根据运动项目选择合适的运动鞋、护具等。例如进行篮球运动时穿专业的篮球鞋,提供良好的脚踝支撑;进行登山运动时穿有良好防滑功能和脚踝保护的登山鞋等。
注意运动环境:避免在不平整、湿滑等危险的环境中进行剧烈运动。例如不在有积水、地面不平整的场地进行跑步等运动。
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通过平衡训练、瑜伽等方式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减少因身体失衡导致的扭伤。例如定期进行瑜伽练习,增强身体的平衡和柔韧性。
儿童特殊注意事项:儿童在运动时家长要给予更多关注,确保儿童运动场地安全,指导儿童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方法,避免儿童进行超出其身体承受能力的剧烈运动。例如儿童在学习骑自行车时,要佩戴好头盔等防护装备,并在家长陪同下进行,确保安全,减少扭伤等损伤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