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MR具有心肌厚度改变、心肌信号改变、心室功能改变等特征。心肌厚度改变表现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及心肌肥厚部位多样;心肌信号改变有T1、T2值变化和延迟强化表现;心室功能改变包括收缩功能可能异常及舒张功能异常,且不同年龄、性别因素对各特征有一定影响。
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在磁共振成像(MR)上,肥厚型心肌病最常见的特征是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厚度之比≥1.5,这是由于心肌细胞异常肥大、排列紊乱等导致室间隔出现非对称性增厚情况,这种改变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可出现,年龄不是该特征出现的限制因素,但不同年龄人群心肌厚度的正常范围不同,需结合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对于有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关注室间隔厚度变化情况。
心肌肥厚部位多样:除了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外,还可能出现心尖部肥厚等情况,心尖部肥厚在MR图像上也可清晰显示心肌增厚改变,其发生机制与心肌细胞的异常生长等有关,性别差异在心肌肥厚部位分布上无明显特异性指向,但不同性别患者在疾病进展等方面可能因激素等因素有一定差异影响对心肌肥厚情况的观察及疾病判断。
心肌信号改变
T1、T2值变化:在MR扫描中,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的T1、T2值可能会发生改变。T1值反映组织的纵向弛豫时间,T2值反映组织的横向弛豫时间,肥厚心肌由于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等原因,其T1、T2值与正常心肌不同,通过测量T1、T2值可以辅助评估心肌的病理状态,不同年龄人群正常心肌的T1、T2值有差异范围,所以在判断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信号改变时需考虑年龄因素对正常参考值的影响。对于儿童患者,其心肌的正常T1、T2值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生理特点来准确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信号的异常情况。
延迟强化表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常出现延迟强化现象,在MR延迟强化成像上表现为心肌局部的异常强化区域,这是由于心肌纤维化等原因导致对比剂分布异常所致,延迟强化的部位、范围等对于评估心肌纤维化程度等有重要意义,不同性别患者延迟强化的发生率等可能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年龄因素会影响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及在MR上的表现,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导致心肌纤维化情况与年轻患者不同,从而在延迟强化表现上有差异。
心室功能改变
收缩功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可能出现异常,在MR上可通过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来评估。部分患者LVEF可正常,但心肌肥厚可能导致心肌收缩不同步等情况,影响整体收缩功能,不同年龄人群正常LVEF范围不同,儿童的LVEF正常范围与成人有差异,所以在评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收缩功能时要结合年龄因素。对于儿童患者,其心脏发育尚未成熟,收缩功能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准确依据儿童生理特点来判断收缩功能是否异常。
舒张功能:舒张功能异常是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特征之一,MR可以通过测量等容舒张时间、二尖瓣E/A比值等指标来评估舒张功能。肥厚心肌导致心室顺应性降低,舒张早期充盈速度(E峰)与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充盈速度(A峰)的比值异常,比如E/A比值可能出现异常改变,不同性别在舒张功能改变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年龄因素对心室顺应性等有影响,老年患者由于心肌弹性减退等原因,舒张功能异常可能更明显,在评估舒张功能时需综合考虑年龄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