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是遗传性心肌病,特征为心室不对称肥厚、腔变小及左心室流出道受阻,与肌节收缩蛋白基因突变有关;临床表现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症状及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诊断靠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治疗分药物(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和非药物(消融、手术);儿童、女性、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主要特征为心室不对称性肥厚且心室腔变小,左心室血液流出道受阻。其发病机制与肌节收缩蛋白基因突变密切相关,比如肌球蛋白重链、肌钙蛋白T等基因突变,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引起心肌肥厚和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二、临床表现
1.症状方面
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这与心肌肥厚影响心脏功能,进而影响全身血供有关;成年患者常见劳力性呼吸困难,是由于左心室顺应性降低,舒张末期压力升高,肺淤血所致;还可能有乏力、心绞痛等表现,劳力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肥厚心肌的供血相对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心脏负担加重,可能使病情加重。
与生活方式相关:剧烈运动时,心肌耗氧量进一步增加,会加重流出道梗阻,从而使症状更明显,所以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等增加心肌耗氧量的生活方式。
病史影响:有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且病史较长者心肌肥厚可能更严重,心功能受损更明显。
2.体征方面:可闻及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是因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血流通过狭窄处产生湍流所致。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可明确室间隔增厚情况、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程度以及心脏瓣膜等情况,能直观看到心肌肥厚的部位和程度,还有血流速度等指标,通过测量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等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能更精确地评估心肌肥厚的范围、程度以及心肌纤维化情况,对于不典型病例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
1.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通过减慢心率,延长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增加心室充盈量,减轻流出道梗阻;还有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可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室舒张功能。
2.非药物治疗
消融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通过消融部分肥厚的心肌,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手术治疗:如室间隔切除术,适用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通过切除部分肥厚的室间隔心肌,解除流出道梗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心肌肥厚可能影响心脏功能,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要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病情进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
2.女性患者:妊娠期间,女性心脏负担加重,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女性患者在妊娠前应进行全面评估,妊娠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功能,定期产检,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母亲和胎儿的安全。
3.老年患者:老年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基础疾病的情况,药物选择上要更加谨慎,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定期评估心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