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慢性缩窄型心包炎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即心包切除术,确诊后应尽早施行,术前要改善一般状况、评估调整心功能、对症处理,术后需监测生命体征、护理引流管、关注术后反应并康复随访,围手术期还需应用抗生素、利尿等对症药物辅助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各环节需针对性处理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预后。
术前准备
一般状况改善:患者可能存在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情况,需要通过营养支持,包括补充优质蛋白等,来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心功能评估与调整:详细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可能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来明确心功能状态。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一些药物来改善心功能,但药物使用需谨慎,主要是为了让患者的身体状态尽可能适合手术。比如存在心率增快的情况,可能会适当使用一些减慢心率的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和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对症处理: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呼吸困难、腹水等症状进行对症处理。例如,对于呼吸困难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吸氧等措施来改善缺氧状况;对于腹水较多的患者,可适当抽取腹水以缓解腹胀等不适,但这只是临时的对症处理,根本还是要通过手术解除心包缩窄。
术后管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出血、心包填塞复发、感染等并发症。
心包引流管护理:妥善护理心包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等变化。一般引流液会逐渐减少,颜色由血性转为淡血性直至清亮。如果引流液量突然增多、颜色鲜红等,要警惕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心包缩窄解除后的反应:随着心包缩窄的解除,患者的心功能会逐渐改善,但在术后早期可能会出现一些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肢体水肿情况等。例如,尿量可能会逐渐增多,因为心脏的舒张功能改善后,回心血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提高。同时,要注意患者的电解质平衡,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引流等情况导致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检测并纠正。
康复与随访:患者术后需要逐步进行康复锻炼,但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循序渐进。一般早期以床上活动为主,逐渐增加活动量。同时,要定期进行随访,包括心脏超声等检查,以评估心脏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远期并发症,如心包粘连复发等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锻炼的进度和强度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的康复锻炼需要在医生和家长的密切监护下进行,要根据儿童的体力和恢复情况适当调整。对于老年患者,要更加关注其术后的恢复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加细致的护理和观察。
药物辅助治疗(围手术期)
抗生素应用:手术前后通常会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根据手术部位的感染风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用药时间一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术后使用数天,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几率。
利尿等对症药物:对于术后可能存在的体液潴留等情况,可能会继续使用利尿药物来减轻水肿,但要注意监测电解质等指标,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比如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时,要定期检查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水平,根据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总之,严重慢性缩窄型心包炎的治疗是以手术为核心,同时在术前、术后进行全面的评估、准备、护理和相应的辅助治疗措施,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在各个环节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处理,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