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全身感染表现如发热、寒战、乏力多汗,心脏表现有心脏杂音、心力衰竭,栓塞表现有动脉栓塞,皮肤黏膜表现有瘀点、Osler结节、Janeway损害,儿童患者症状不典型,老年患者发热不显著且常以其他表现为主。
寒战:与发热常相伴出现,患者会突然出现怕冷、发抖的症状,这是因为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刺激机体,引起肌肉不自主收缩,从而产生寒战。在病情严重时,寒战可能会频繁发作。
乏力、多汗:由于感染导致机体消耗增加,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同时,发热等全身反应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增加,出现多汗的情况,尤其是在夜间或活动后多汗更为明显。
心脏表现
心脏杂音:几乎所有患者均可闻及心脏杂音,可由基础心脏病和(或)心内膜炎导致的瓣膜损害引起。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杂音往往新出现,且性质多变,可因赘生物的位置、大小及瓣膜损害程度等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二尖瓣受累时可在心尖区闻及新出现的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或舒张期杂音;主动脉瓣受累时可在主动脉瓣区闻及舒张期杂音等。心脏杂音的出现是由于血流经过病变的瓣膜时产生湍流所致。
心力衰竭:是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由于瓣膜受到损害,如瓣膜穿孔、瓣周脓肿等,导致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心脏负荷加重,进而引起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水肿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竭或全心衰竭。例如,左心衰竭时患者表现为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右心衰竭时可出现体循环淤血,如肝大、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等。
栓塞表现
动脉栓塞:赘生物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流栓塞相应的动脉,可导致相应器官或组织的缺血、坏死。不同部位的栓塞会有不同的表现,如脑栓塞可引起突发的头痛、呕吐、偏瘫、失语等;肾栓塞可出现腰痛、血尿等;脾栓塞可导致左上腹疼痛、脾大等;肺栓塞时患者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例如,当栓子栓塞肺动脉时,可引起肺组织的缺血缺氧,导致上述一系列表现。
皮肤黏膜表现
瘀点:多见于指(趾)甲下、皮肤、口腔黏膜等部位,呈鲜红色,直径1~2mm,为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这些瘀点可随机出现,也可在治疗后消失又再出现。
Osler结节:为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是由于微血管炎或微栓塞引起。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尤其多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变异型,但在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中也可能出现。
Janeway损害:主要见于手掌和足底,呈无痛性出血红斑,大小约1~4mm。这是由于微栓塞引起,在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中较为常见。
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患者:儿童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上述一般表现外,可能更易出现发热、哭闹不安、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由于儿童的心脏结构和免疫功能与成人不同,其心脏杂音可能不如成人明显,栓塞表现也可能不典型,需要更加仔细地观察和检查。例如,婴幼儿可能因心力衰竭而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表现,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的异常表现,及时就医。
老年患者:老年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发热可能不显著,甚至体温正常,而以心力衰竭、神志改变、肾功能不全等为主要表现。这是因为老年人机体反应性较低,免疫功能下降,对感染的反应不如年轻人强烈。同时,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掩盖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典型症状,增加诊断的难度。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肾功能异常等情况,应高度警惕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