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与临床表现评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多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考虑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及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关注心包摩擦音、心脏体征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学及心包积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超声心动图、X线、CT及MRI等,各有其特点及作用,综合各项检查以明确病因及病情。
既往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有无感染性疾病史,如结核病史,因为结核性心包炎是常见类型,有结核病史者需高度警惕;有无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这些疾病常可累及心包导致心包炎;有无心脏手术史等,心脏手术可能引发术后心包炎等情况。
症状表现:急性心包炎主要症状为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尖锐性、压榨性等,疼痛可放射至颈部、左肩等部位,且与呼吸、体位有关,卧位时可能加重,前倾坐位时减轻。同时需评估有无发热、呼吸困难、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热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性或炎症性病因,呼吸困难可能提示心包积液量较多影响心脏功能。
体格检查要点
心包摩擦音:在心前区可闻及心包摩擦音是急性心包炎较特征性体征,但其存在时间有限,需及时听诊发现。不同年龄人群中心包摩擦音的听诊特点可能因心肺结构等差异有一定不同,但本质是心包脏层与壁层摩擦产生的声音。
心脏体征:检查心脏浊音界,若有心包积液时心脏浊音界可向两侧扩大;听诊心音情况,心包积液较多时心音遥远。同时要检查外周循环情况,如脉搏、血压等,大量心包积液可导致心包填塞,出现脉压减小、奇脉等体征,不同年龄儿童出现奇脉等体征的判断标准可能与成人有差异,需依据儿童生理特点进行准确评估。
实验室检查
血液学检查
炎症指标: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性炎症;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提示体内有炎症反应,可辅助判断病情活动程度。不同年龄儿童的CRP、ESR正常参考值范围不同,需结合儿童年龄准确判断结果意义。
自身抗体检查: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心包炎时,需检测自身抗体,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类风湿因子等,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其特征性自身抗体谱。
结核相关检查: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等可辅助判断是否为结核性心包炎,对于有结核接触史或既往结核病史患者尤为重要。
心包积液检查:通过心包穿刺抽取心包积液进行检查,包括外观(渗出液或漏出液)、细胞计数及分类(渗出液以淋巴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为主等不同情况)、生化检查(如蛋白质含量、葡萄糖含量等)、病原学检查(查找细菌、结核杆菌等病原体)、自身抗体检测等。对于儿童心包穿刺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安全,根据积液情况判断病因,如渗出液常见于感染性、自身免疫性等病因,漏出液常见于心功能不全等病因。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最敏感的方法,可明确心包积液量多少,还能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心肌厚度、心室壁运动情况等。不同年龄儿童的超声心动图正常参考值不同,通过超声心动图可初步判断心包炎是由何种病因引起,如心包积液伴心肌病变可能提示某些特定病因。
X线检查:可发现心影增大呈烧瓶样,尤其是急性心包积液时心影外形改变,但X线对少量心包积液诊断价值有限。对于儿童,需考虑辐射剂量问题,合理选择检查时机和方式。
CT及MRI检查:CT可更清晰显示心包情况及心包积液量,MRI对心包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特异性,可用于鉴别诊断某些复杂病因的心包炎,如肿瘤性心包炎等,但这些检查一般作为进一步明确诊断的补充检查手段,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