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心电图有QRS波群提前、宽大畸形等表现,临床有心悸等症状,病因包括心脏疾病和健康人诱因,治疗依有无基础病及病情;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心电图有P波提前等表现,临床有心悸等症状,病因有健康人诱因和心脏疾病等,治疗也依病因,女性特殊时期有其特点。
一、定义与起源部位
室性早搏:是由心室肌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的心脏早搏,起源于心室。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若心室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放冲动,就会导致室性早搏。
房性早搏:由心房肌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的心脏早搏,起源于心房。即心房的异位起搏点比正常窦房结提前发出电信号,从而引发房性早搏。
二、心电图表现差异
室性早搏:心电图上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其前无相关的P波,ST段与T波方向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也就是早搏前后的两个窦性搏动间距等于正常窦性心律间距的两倍。例如,在心电图记录中,可清晰看到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后面跟着较长的间歇。
房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为P波提前出现,其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P-R间期大于0.12秒,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代偿间歇不完全,即早搏前后的窦性搏动间距小于正常窦性心律间距的两倍。比如,能发现提前出现的形态稍有差异的P波,其后的QRS波一般正常。
三、临床表现特点
室性早搏:患者可感到心悸、心脏“停跳”感,有些患者无明显症状。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室性早搏可能会加重原有的胸闷、胸痛等症状。在儿童中,如果是由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因素引起的室性早搏,去除诱因后症状多可缓解;但如果是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导致的室性早搏,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密切关注。
房性早搏:多数患者也可有心悸症状,部分人感觉心脏跳动有异样感。一般来说,无基础心脏疾病的房性早搏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在劳累、精神紧张时发作。而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房性早搏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等,可能会使原有的心脏不适症状加重。在女性中,尤其是更年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等变化,更容易出现房性早搏,需要注意调节情绪和生活方式。
四、病因与诱发因素区别
室性早搏:常见病因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也可见于健康人,如过度吸烟、饮酒、喝浓茶、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情况。在儿童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容易出现室性早搏,另外,一些儿童在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室性早搏,这与儿童心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运动时心脏负荷增加有关。
房性早搏:可发生于正常人,由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过量吸烟、饮酒、喝浓茶等因素诱发。各种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也可引起房性早搏。在女性孕期,由于身体负担加重,也容易出现房性早搏,这是因为孕期生理变化导致心脏负担增加。
五、治疗原则差异
室性早搏:首先要评估患者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及病情严重程度。对于无基础心脏疾病且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室性早搏,通常以去除诱因为主,如避免过度劳累、减少烟酒摄入等。如果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患者出现室性早搏,需要积极治疗冠心病,同时根据早搏情况考虑是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儿童中,一般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若室性早搏是由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引起,可能需要针对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治疗。
房性早搏:同样先评估病因。对于无基础心脏疾病的房性早搏,以消除诱因治疗为主。如果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房性早搏,则需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例如,风心病患者出现房性早搏,要针对风心病进行相应处理。在女性特殊时期如孕期出现房性早搏,一般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休息等来缓解,尽量避免使用药物,以免对胎儿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