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可引发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相关表现及体征。心力衰竭有呼吸困难(儿童喂养困难、呼吸急促,成人劳力性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机制是肺循环淤血)、乏力(全身组织缺血缺氧致活动耐力下降);心律失常有心悸(心肌电活动异常致心脏节律紊乱)、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严重心律失常致心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体征上心脏有心脏扩大(心脏浊音界扩大,心肌受损致心脏代偿扩大)、心音改变(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肥厚型心肌病可闻第四心音);其他有水肿(右心衰竭致体循环淤血出现不同程度水肿,儿童眼睑等部位先肿,成人双下肢对称性水肿)、肝脏肿大(右心衰竭致体循环淤血肝静脉回流受阻致肝淤血肿大)。
一、症状表现
(一)心力衰竭相关表现
1.呼吸困难
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有所不同。在儿童中,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呼吸急促等。婴儿心力衰竭时,由于吸吮无力,喂养时间明显延长,且呼吸频率增快,可达60次/分钟以上。成人则多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后出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深快。这是因为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而坐位时可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淤血。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可能因心脏负荷增加而更早出现呼吸困难等心衰表现。
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退,肺循环淤血,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肺淤血使肺顺应性降低,需要更大的呼吸肌做功来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从而出现呼吸困难。
2.乏力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能出现全身乏力的情况。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原本能进行的玩耍等活动变得不愿意参与。成人则表现为日常活动能力减退,如原本能快速爬几层楼梯,现在爬一层就感觉疲惫不堪。其原因是心脏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代谢需求,导致全身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产生乏力感。
(二)心律失常相关表现
1.心悸
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心悸症状。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或心跳不规则。儿童可能表述不清,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等。成人则能明确感觉到心脏跳动的异常,如能感觉到心脏早搏时的“漏跳”感等。心律失常的发生是由于心肌病导致心肌电活动异常,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传导性等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心脏节律的紊乱。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广泛受损,容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进而导致心悸。
2.头晕、黑矇甚至晕厥
当心律失常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如出现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可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晕、黑矇甚至晕厥。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血管弹性差,脑供血储备能力下降,更容易在心律失常时出现头晕、晕厥等表现。例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引发心律失常,进而出现上述症状。
二、体征表现
(一)心脏体征
1.心脏扩大
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发现,心脏浊音界扩大。对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普遍扩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弥散性。儿童扩张型心肌病时,心脏扩大可能在听诊时发现心音低钝,心界向两侧扩大。这是因为心肌病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代偿性扩大以维持一定的心输出量,但进一步发展会加重心功能不全。
2.心音改变
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这是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尖区心肌收缩时振动减弱所致。例如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可能还会听到第四心音,这是因为心房收缩时,血液快速进入肥厚的心室引起心室壁振动产生的。
(二)其他体征
1.水肿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导致水肿,表现为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儿童右心衰竭时,水肿可能首先出现在眼睑、足背等部位,按压有凹陷。成人则常见双下肢对称性水肿,起床活动一天后,下午水肿加重,休息一夜后可减轻。其机制是右心衰竭时,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加而回流减少,导致水肿。
2.肝脏肿大
右心衰竭时可出现肝脏肿大,伴有压痛。儿童肝脏肿大可能在腹部触诊时发现,成人则可通过超声等检查更清晰地看到肝脏增大。肝脏肿大是因为体循环淤血,肝静脉回流受阻,肝淤血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