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是心脏提前搏动,分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心肌病患者各类早搏均可出现,其在症状上有心悸、胸闷、乏力等表现,体征上心脏听诊和脉搏有异常,不同类型心肌病中早搏表现有差异,且早搏频繁发生会加重心肌病病情,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等。
一、早搏的定义与基本类型
早搏是指心脏提前发生的搏动,可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在心肌病患者中,各类早搏均可能出现。
二、心肌病患者早搏的表现特点
(一)症状方面
1.心悸:患者常能感觉到心脏突然提前跳动,随后有较长的间歇感,这是心肌病患者早搏较为常见的主观症状。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心脏电活动不稳定,更容易出现心悸症状,部分患者描述为心脏“漏跳一拍”或“乱跳”。
2.胸闷:早搏发生时,心脏的正常节律被打乱,可能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肌供血相对不足,从而引起胸闷不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本身存在心肌肥厚,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受限,早搏发生时胸闷症状可能更为明显,部分患者会感觉胸部有压迫感。
3.乏力:因为早搏影响心脏的正常射血,心输出量减少,全身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患者会出现乏力的表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心肌病,只要存在早搏且影响心功能,都可能出现乏力,一些患者会感觉四肢酸软,活动耐力明显下降。
(二)体征方面
1.心脏听诊:房性早搏听诊时可发现提前出现的心脏搏动,其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第一心音常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房室交界性早搏听诊特点与房性早搏相似,但P波形态有所不同。室性早搏听诊时,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的P波,代偿间歇完全,第一心音强度不等,心尖部可闻及响亮的第一心音,而第二心音明显减弱。例如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中进行心脏听诊,室性早搏可能会使心脏杂音等表现发生变化,需要仔细辨别。
2.脉搏异常:早搏时由于心室充盈和射血不足,脉搏可表现为强弱不等,且有脉搏脱漏现象。对于儿童心肌病患者,由于其脉搏相对较细弱,早搏时脉搏异常更容易被忽视,但仔细检查仍可发现脉搏的不规则跳动。比如扩张型心肌病的儿童患者,在进行脉搏触诊时,能感觉到脉搏有间歇,与正常脉搏有明显差异。
三、不同类型心肌病中早搏的差异表现
(一)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呈弥漫性病变,心肌收缩力减弱。其早搏发生较为频繁,症状相对更明显。由于心脏扩大,早搏导致的心脏功能紊乱更为突出,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出现的频率较高,听诊时早搏的特征也更易捕捉到,且可能伴随心力衰竭的相关体征,如肺部啰音等,早搏的存在会加重心力衰竭的症状,使病情更难控制。
(二)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常见。患者的早搏可能与心肌肥厚导致的心肌缺血、心肌电生理异常有关。症状表现上,部分患者早搏时的胸闷症状可能与心肌肥厚引起的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相关,心脏听诊时,肥厚型心肌病特有的收缩期杂音可能因早搏而发生变化,早搏可能会影响杂音的强度和出现时间等。
(三)限制型心肌病
限制型心肌病主要是心肌僵硬度增加,心室充盈受限。早搏发生时,对心室充盈和射血的影响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的乏力症状可能更为显著,因为心室充盈受限本身就影响心输出量,早搏进一步减少心输出量,会使乏力加重。心脏听诊时,可能会发现早搏相关的异常心音变化,但由于心肌僵硬度高,心脏杂音等表现也有其自身特点,与早搏的关系需要综合判断。
四、早搏对心肌病病情的影响
早搏频繁发生时,会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加重心肌的损伤。对于心肌病患者来说,本就存在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早搏会使心脏的负担进一步加重,可能加速心功能的恶化。例如长期频繁的室性早搏,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可能会导致心肌重构进一步加剧,使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的程度加重。同时,早搏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儿童心肌病患者,早搏的影响可能更为严重,因为儿童心脏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早搏干扰正常心律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可能导致心功能长期受损,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