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主要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心内膜引发,细菌是常见病原体,其发病相关因素包括病原体侵入途径(如口腔操作、泌尿生殖道或胃肠道手术等医源性操作致血流感染)、心内膜异常基础(原有心脏病变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及人工心脏瓣膜等使心内膜易受影响)、机体免疫力因素(儿童免疫系统未全发育、老年人免疫力下降及糖尿病、免疫抑制患者等基础疾病削弱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
一、病原体侵入途径
1.血流感染
口腔操作相关:日常生活中的牙科操作、扁桃体摘除术等口腔有创操作,会使致病微生物进入血流。例如,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因牙科手术等原因进入血流,进而可能定植于心内膜引发感染。一般人群进行口腔有创操作时,如果口腔存在潜在感染病灶,就增加了病原体入血的风险;对于本身有口腔疾病且未及时控制的人群,风险更高。
泌尿生殖道或胃肠道手术等:泌尿生殖道或胃肠道的手术、器械检查等也可导致细菌等病原体入血。如胃肠道的息肉切除等操作,若患者胃肠道存在感染灶,病原体可能经操作处进入血流,对于老年人群,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术后发生心内膜炎的风险可能增加;而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人群,若术后护理不当,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2.医源性操作:心脏导管检查、心脏手术等医源性操作是病原体侵入的重要途径。在心脏手术过程中,如心脏瓣膜置换术等,若手术环境消毒不严格,或者患者术后恢复期间护理不当,病原体容易侵入心内膜。对于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尤其是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术后发生心内膜炎的几率相对更高,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和伤口愈合等情况。
二、心内膜异常的基础
1.原有心脏病变
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异常,血液分流等情况使得心内膜受到血流冲击等影响,容易导致病原体附着和繁殖。儿童时期就发现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心内膜炎的风险持续存在;而成年后才发现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能因为心脏结构的异常基础而增加患病几率。
风湿性心瓣膜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导致瓣膜病变,如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等,病变的瓣膜处血流动力学改变,容易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赘生物,为病原体提供了栖息繁殖的场所。老年人群中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相对较多,且随着年龄增长,瓣膜病变可能逐渐加重,增加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女性患者在风湿性心瓣膜病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可能与激素等因素有一定关联,但主要还是基于瓣膜病变的基础。
2.人工心脏瓣膜:安装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由于人工瓣膜属于异物,血液流经人工瓣膜时容易形成涡流等情况,导致血小板、纤维蛋白沉积,从而为病原体附着提供条件。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等药物,这会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和免疫状态,增加了感染的易感性。对于安装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密切关注感染情况,尤其是在进行有创操作前后,更要加强预防措施。
三、机体免疫力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本身心脏结构异常,同时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更容易发生心内膜炎。新生儿由于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物质逐渐消耗,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若有脐带感染等情况,病原体容易进入血流并累及心内膜。
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器官功能衰退。一方面,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进一步削弱了机体的抵抗力;另一方面,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等生理变化也可能影响血流状态,使得病原体更容易在受损的心内膜处定植。
2.基础疾病影响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容易发生感染。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糖尿病患者若存在血管病变等情况,心内膜受损的风险增加,进而更容易引发心内膜炎。例如,长期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者,若发生口腔感染等情况,病原体入血后更易在心内膜定植。
免疫抑制患者: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被抑制,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这类患者发生心内膜炎的风险显著升高,且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更具耐药性,治疗难度更大。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的免疫抑制患者,都需要特别注意预防心内膜炎,在进行任何有创操作前后都要严格采取预防感染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