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生活方式上要保证不同人群充足休息与适度活动、遵循营养均衡低盐等饮食原则;病情监测需观察症状和体征变化;治疗配合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特殊人群在各方面有相应注意事项以保障病情良好控制。
一、生活方式方面
1.休息与活动
一般人群: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需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病情稳定后可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增加心脏的负荷,导致病情加重。例如,研究表明,长期过度劳累可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进一步恶化。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注意避免剧烈玩耍等过度消耗体力的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影响儿童心脏的恢复和生长发育;老年患者活动时更要适度,可选择节奏缓慢的活动方式,如太极拳等,且活动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因体力不支引发心脏不良事件。
2.饮食
营养均衡:遵循低盐饮食原则,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克以下,因为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的负担。例如,高盐饮食可使体内血容量增加,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泵血,长期如此会损害心肌功能。同时,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来源,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心脏的正常功能。还应摄入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等成分有助于保护心血管,膳食纤维可帮助降低血脂,如苹果、芹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饮食要注意营养的全面性,保证生长所需营养,但同样要控制盐的摄入,避免养成重口味的饮食习惯;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饮食要易于消化,可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以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进而增加心脏的负担,引发心律失常等问题。
二、病情监测方面
1.症状观察
患者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如是否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情况。呼吸困难可能是劳力性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乏力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全身供血不足引起;水肿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如果发现这些症状有明显变化,如加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例如,当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时,提示心功能可能在恶化。
特殊人群中,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活动耐力等,若儿童出现精神萎靡、活动后比以往更容易疲劳等情况,要引起重视;老年患者家属要留意老人是否出现水肿加重、呼吸困难频繁发作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对病情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家属的密切观察很重要。
2.体征监测
定期测量体重,因为体重的快速增加往往提示有体液潴留的情况,而体液潴留是扩张型心肌病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每天固定时间测量体重,若在3天内体重增加超过2公斤,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监测心率和血压,心率过快或过慢,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提示心脏功能的异常。例如,心率持续高于100次/分或低于60次/分,都需要进一步评估心脏情况。
特殊人群中,儿童患者的体重测量要准确,且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曲线来综合判断;老年患者测量血压时要注意避免因情绪紧张等因素导致的血压波动,测量心率要准确,可通过触摸脉搏等方式,但如果老年患者心率异常,最好借助医疗设备进行准确测量。
三、治疗配合方面
1.药物治疗
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常用的药物有改善心室重构的药物等,这些药物需要长期服用才能起到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可以改善心室重构,但需要长期规律服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特殊人群中,儿童患者服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型和剂量是否适合儿童,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一些药物的代谢与成人不同,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防止因药物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不良反应。
2.定期复诊
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复诊,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复查项目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心电图可以了解心脏的节律情况,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例如,通过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室的大小、射血分数等指标,从而判断病情是稳定还是进展。
特殊人群中,儿童患者复诊时要向医生详细反馈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心脏相关表现;老年患者复诊时要告知医生近期的生活状态、是否有新出现的症状等,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