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心包穿刺检查。病史采集需问症状、既往史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心包摩擦音等;实验室检查有血液学相关检查及病原体等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X线、CT和MRI等;心包穿刺适用于积液性质不明或有心包填塞症状者,抽取积液可做多项检查明确性质。
一、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胸痛,胸痛的性质(如尖锐刺痛、压榨性疼痛等)、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是否伴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其他症状。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例如是否有感染性疾病史(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心脏疾病史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病史采集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心包炎可能与病毒感染关系密切,需询问近期有无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女性患者若怀疑自身免疫性相关的心包炎,需询问月经、妊娠等相关情况。生活方式方面,询问患者是否有近期剧烈运动、外伤等情况,这些可能与心包炎的发生有关。
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其心包炎的发生可能与基础疾病的活动相关,需要详细了解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
2.体格检查
心脏听诊可发现心包摩擦音,这是心包炎较特异的体征,典型的心包摩擦音呈三相性,即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心室舒张均出现摩擦音,但有时可能仅能听到双相或单相。同时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了解是否有发热情况,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是否存在呼吸困难等表现,检查颈静脉是否有怒张等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感染性心包炎时,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自身免疫性心包炎时,可能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异常,嗜酸性粒细胞等可能有变化。例如,结核性心包炎属于感染性心包炎,血常规可表现为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
炎症标志物
C-反应蛋白(CRP):在炎症状态下,CRP会迅速升高,其水平可反映心包炎的炎症活动程度。例如,急性感染性心包炎时,CRP往往明显升高,随着炎症控制,CRP水平逐渐下降。
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提示体内有炎症反应,在心包炎时,无论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ESR常可增快,但其特异性不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自身抗体检查:对于怀疑自身免疫性心包炎的患者,需要检测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等。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出现ANA阳性等自身抗体异常。
病原体相关检查:如果考虑感染性心包炎,根据可能的病原体进行相应检查。如怀疑病毒感染,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等;怀疑结核感染,可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杆菌核酸检测、结核杆菌培养等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是诊断心包炎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发现心包积液的量、部位等情况,还能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心包的厚度、是否有渗出等。例如,少量心包积液时,可在心脏舒张末期于心室后壁与心包之间发现无回声区;中到大量心包积液时,可见心脏摆动征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超声心动图的操作和解读需考虑年龄因素对心脏结构和心包情况的影响。儿童的心脏结构与成人有差异,在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需要准确测量相关指标。
2.X线检查
可以观察心脏的大小和形态。当心包积液较多时,心脏可呈烧瓶样改变,但X线检查对于少量心包积液的诊断不敏感。在不同性别患者中,X线表现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结合临床病史等综合判断。
3.CT和MRI检查
CT检查对于心包积液的显示较为清晰,能更准确地测量心包积液的量,还可以发现心包的增厚、钙化等情况。MRI检查对心包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仅可以评估心包积液,还能更好地显示心肌、心包的情况,对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例如,在鉴别结核性心包炎导致的心包增厚与其他原因(如肿瘤等)导致的心包增厚时,MRI可能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在进行CT和MRI检查时需要考虑辐射剂量(CT)和检查耐受性(MRI)等因素,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谨慎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四、心包穿刺检查
1.适应证
当心包积液性质不明确时,可进行心包穿刺检查。例如,无法通过上述检查明确是感染性、自身免疫性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包积液时,心包穿刺抽取积液进行检查。同时,对于有心包填塞症状的患者,心包穿刺可以缓解症状。
2.操作及检查内容
心包穿刺抽取积液后,可进行积液的常规检查(如外观、细胞计数等)、生化检查(如蛋白质含量、葡萄糖含量等)、病原学检查(寻找病原体等)、细胞学检查(排除肿瘤等情况)。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明确心包积液的性质,为心包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在进行心包穿刺时,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注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操作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