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发房性早搏是指每分钟发作次数多于5次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等病因,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方面表现,相关检查有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处理原则包括针对生理性因素去除诱因和针对病理性因素治疗基础疾病,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其特点及注意事项,需综合多方面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
发生机制
心房肌存在一些异常的电活动病灶,这些病灶会自发地产生异常电冲动,当这些电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达到每分钟超过5次时,就形成了频发房性早搏。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的人群,酒精和尼古丁等物质可能会影响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容易诱发心房内异常起搏点的活动,从而增加房性早搏的发生风险;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也可能干扰心房肌的电活动,促使频发房性早搏出现。
频发房性早搏的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做心电图等检查时发现;有些患者会感觉心悸,即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不规律、有提前跳动的感觉;还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尤其是在活动后可能会加重。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不安等,这是因为儿童对身体不适的表述相对不精确,更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体征方面:医生进行心脏听诊时,可听到提前出现的心跳,其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频发房性早搏的相关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频发房性早搏的重要手段。心电图上会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但有时也可能因室内差异传导而变形,代偿间歇多不完全。例如,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可以清晰记录到房性早搏的P波形态、QRS波群特征等情况。
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能够连续记录24小时内心脏的电活动,更全面地评估早搏的发生频率、分布情况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心律失常等。通过Holter检查,可以明确一天内频发房性早搏在不同时间段的发作规律,比如在休息时、活动时的发作频率差异等。对于有症状但常规心电图未捕捉到的患者,Holter检查尤为重要。
频发房性早搏的常见病因
生理性因素:健康人在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情况下,可能出现频发房性早搏。比如,长时间熬夜加班的上班族,由于身体处于疲劳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容易诱发心房内异常电活动导致频发房性早搏;青少年在考试前精神高度紧张时,也可能出现频发房性早搏。
病理性因素:多种心脏疾病可引起频发房性早搏,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房肌电活动)、心肌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干扰心房电活动)、风湿性心脏病(累及心房导致心房肌损伤)、肺源性心脏病(肺部疾病引起右心负荷过重,进而影响心房)等。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会增加心肌的兴奋性,也容易引发频发房性早搏;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频发房性早搏发生。
频发房性早搏的处理原则
针对生理性因素的处理:首先要去除诱因,比如让患者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劝导患者戒烟限酒,减少浓茶、咖啡的摄入等。通过去除这些诱发因素,很多患者的频发房性早搏可能会减少或消失。例如,一位因加班熬夜出现频发房性早搏的年轻人,经过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后,早搏情况明显改善。
针对病理性因素的处理: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是冠心病患者,要进行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要给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或其他针对甲亢的治疗措施;如果是电解质紊乱引起的,要纠正电解质失衡。当基础疾病得到控制后,频发房性早搏也可能会相应减轻。比如,一位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积极治疗肺部疾病、改善呼吸功能后,其频发房性早搏的频率也有所降低。
特殊人群频发房性早搏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频发房性早搏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感染等因素有关。例如,有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的儿童,容易出现频发房性早搏。对于儿童频发房性早搏,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证营养均衡,及时治疗可能存在的感染性疾病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活动耐力等情况,若发现儿童出现烦躁、活动后气促等表现,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频发房性早搏较多见,多与退行性心脏病变、慢性支气管炎等基础疾病有关。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处理频发房性早搏时,要更加注重整体健康状况的评估。比如,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频发房性早搏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心脏节律异常情况,通过明确其定义、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病因及处理原则等多方面的了解,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该情况,不同人群有其各自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在临床实践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