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与早搏在定义分类、心电图表现、临床表现、病因诱因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心律失常包括冲动形成和传导异常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心电图、临床表现、病因诱因及治疗各异;早搏是主动性异位心律,分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心电图、临床表现、病因诱因及治疗也有不同特点,各年龄段表现和治疗也因情况而异。
一、定义与分类
心律失常
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或节律出现异常。其分类较为复杂,按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冲动形成异常又可分为窦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等)、异位心律(包括主动性异位心律如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等,以及被动性异位心律如逸搏、逸搏心律等);冲动传导异常包括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病理性(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心律失常,例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导致心律失常,老年人则多与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相关。
早搏
属于心律失常中的一种主动性异位心律,是指心脏在正常节律基础上,由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根据早搏起源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各年龄段均可出现早搏,年轻人可能因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等诱因引发,老年人则常与心脏本身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肌缺血等有关。
二、心电图表现差异
心律失常
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在心电图上有各自特征。以窦性心动过速为例,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超过100次/分钟;窦性心动过缓则是窦性P波频率低于60次/分钟。对于异位心律中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连续3次或以上快速的QRS波群,频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节律规则,P波形态异常或不易辨认等。
早搏
房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大于0.12秒,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房室交界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无窦性P波,QRS波群形态正常,逆行P波可出现在QRS波群之前、之中或之后;室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通常大于0.12秒,其前无相关P波,T波方向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
三、临床表现区别
心律失常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心悸、心跳暂停感等;重者可出现头晕、黑矇、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表现。不同类型心律失常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例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可能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引起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出现相应的缺血缺氧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则因心率过慢,导致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出现乏力、精神差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心律失常若影响心功能,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老年人心律失常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临床表现更复杂,易被基础疾病掩盖。
早搏
多数早搏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感到心悸、心脏“停跳”感,有些患者可能描述为胸部撞击感等。一般来说,偶发的早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症状不明显;频发的早搏可能会导致心脏排血量减少,从而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早搏的临床表现也有差异,儿童早搏可能因早搏次数少而无明显不适,或仅表现为玩耍时精神状态稍差等;老年人频发早搏可能因心脏储备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明显的心悸、胸闷等症状。
四、病因及诱因不同
心律失常
病因包括心脏本身的因素,如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也有非心脏因素,如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影响(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化疗药物等)、神经功能失调等。不同年龄人群病因侧重点不同,儿童心律失常多与先天性心脏结构或传导系统异常有关;老年人则以冠心病、肺心病等引起的心律失常较为常见。诱因方面,各种年龄人群都可能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饮酒、吸烟等诱发心律失常。
早搏
病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因素包括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睡眠不足、大量饮用浓茶或咖啡等;病理性因素包括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病变等心脏疾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儿童早搏可能与先天性心脏发育不完善、上呼吸道感染等有关;老年人早搏常与冠心病、心肌缺血等基础心脏疾病相关。
五、治疗原则差异
心律失常
治疗需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严重程度、病因等综合考虑。对于无症状的良性心律失常,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注意去除诱因即可;对于有症状或有潜在风险的心律失常,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电复律、导管射频消融术、安装心脏起搏器等。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儿童心律失常治疗更倾向于非药物干预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老年人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治疗方法。
早搏
偶发的早搏一般无需治疗,注意休息、避免诱因即可;频发早搏伴有明显症状或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需要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去除诱因,如避免劳累、精神紧张,戒烟限酒等;药物治疗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频发早搏,也可考虑导管射频消融术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儿童频发早搏治疗时要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老年人治疗时同样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基础疾病的相互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