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炎是心包因多种因素发生的急性炎症性疾病,按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临床表现有胸痛、呼吸困难、全身症状及相应体征,可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诊断,治疗需针对病因及对症支持,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心包炎时各有注意事项。
心包炎的分类
按病因分类:
感染性心包炎:由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等)、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例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导致结核性心包炎,在一些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的人群中易发生,尤其在免疫力低下者中更易受结核分枝杆菌侵袭引发心包炎症。病毒感染引发的心包炎,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血行播散等途径累及心包。
非感染性心包炎: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累及心包)、肿瘤性心包炎(原发性心包肿瘤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心包)、创伤性心包炎(胸部外伤等导致心包受损引发炎症)、放射性心包炎(胸部放疗后引起的心包慢性炎症反应)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攻击自身组织,可累及心包出现心包炎表现。肿瘤患者若有肿瘤转移至心包,也会引发相应的心包炎症反应。
心包炎的临床表现
症状:
胸痛:是心包炎常见症状,疼痛性质多为尖锐性,与呼吸运动有关,可因咳嗽、深呼吸、变换体位或吞咽而加重。例如感染性心包炎患者常出现这样的胸痛表现,疼痛部位可在心前区,放射至颈部、左肩等部位。非感染性心包炎如肿瘤性心包炎,也可能出现胸痛症状,但疼痛特点可能因基础疾病不同而有差异。
呼吸困难:是心包积液时最突出的症状,患者可表现为呼吸浅快。当心包积液迅速积聚时,即使积液量不是很大,也可能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心包积液限制了心脏的舒张功能,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肺淤血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通过加快呼吸频率等方式来代偿,而老年患者可能呼吸困难症状更为明显且易出现缺氧表现。
全身症状:感染性心包炎患者常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如结核性心包炎患者可有低热、盗汗、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非感染性心包炎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炎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表现。
体征:
心包摩擦音:是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的典型体征,呈抓刮样粗糙音,多位于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为明显,坐位前倾、深吸气时更易听到。这是由于炎症导致心包脏层和壁层粗糙,心脏搏动时两层心包摩擦产生。
心包积液征:大量心包积液时,心脏搏动受限,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且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坐位时心浊音界呈烧瓶形,卧位时心底部浊音界增宽),听诊心音遥远,还可出现奇脉,即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呼气时又恢复正常。
心包炎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不同病因的心包炎心电图表现有一定特点。例如急性心包炎时,除aVR和V1导联外,其他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倒置,数日后ST段回到基线,T波低平或倒置,数周后T波逐渐恢复正常。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简单、可靠的方法,可发现心包腔内液性暗区,明确积液量的多少,还能评估心脏的舒张功能等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到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心包炎症以及积液情况。
X线检查:对心包积液有一定诊断价值,少量心包积液时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中到大量心包积液时可见心影向两侧扩大,呈烧瓶状,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感染性心包炎患者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感染指标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炎患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检测到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阳性;结核性心包炎患者结核菌素试验可能呈阳性,血沉可增快等。
心包炎的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性心包炎:如结核性心包炎需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联合用药;病毒感染引起的心包炎多为自限性,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胸痛等症状;细菌感染引起的心包炎则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非感染性心包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炎需根据病情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肿瘤性心包炎则需要针对肿瘤进行相应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等;创伤性心包炎主要是处理外伤伤口等,同时对症处理心包炎症;放射性心包炎则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缓解相关症状。
对症支持治疗:
心包穿刺引流:对于大量心包积液导致心脏压塞的患者,需紧急进行心包穿刺引流,以缓解心脏压塞症状。操作时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药物对症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胸痛等症状;对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可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改善心功能,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患者的电解质情况等。
特殊人群的心包炎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心包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更加重视。儿童心包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等引起,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鉴别。治疗上要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针对少量心包积液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而对于需要药物治疗时,要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剂型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和心理状态,加强护理。
老年人:老年人心包炎病因可能与冠心病、肿瘤等关系密切。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在诊断时要全面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多器官功能衰退的特点,药物选择要谨慎,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如休息、饮食等方面,保证患者舒适。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心包炎较为特殊,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感染性心包炎的治疗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等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炎治疗要谨慎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需多学科会诊,在保障孕妇健康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包括心包炎的病情变化以及胎儿的发育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