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早搏是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常见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包括异常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折返激动,心电图表现为P波形态异常、P-R间期有变化、QRS波群有特点、代偿间歇多不完全,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有关,病理性与中老年人基础疾病等有关,儿童和妊娠期女性需特殊关注,诊断靠心电图等,需与窦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鉴别,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临床意义并采取合适处理措施。
一、定义
房性早搏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的心房激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正常心脏的跳动是由窦房结发出电信号,依次传导至心房、心室,引起心脏收缩。而房性早搏时,心房内某一部位提前发生激动,从而提前引起心房和心室的除极。
二、发生机制
1.异常自律性增高:心房肌细胞的自律性增高,导致其在不应期外自发地产生激动。例如,一些生理因素(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等)或病理因素(如心肌缺血、心力衰竭、肺部疾病等)可能影响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使自律性升高,引发房性早搏。
2.触发活动:心房肌细胞受到某些因素的刺激后,发生后除极,当后除极的振幅达到阈电位时,就会引发一次新的激动,从而导致房性早搏。常见的触发因素包括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的变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
3.折返激动:心房内存在解剖或功能上的折返环路,激动在环路上反复传导,形成折返激动,从而引起房性早搏。例如,心房肌的某些区域存在传导速度和不应期的不均匀性,为折返激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三、心电图表现
1.P波形态异常: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因为房性早搏的起搏点在心房,所以其P波的形态取决于心房内异位起搏点的位置。
2.P-R间期:提前出现的P波之后的P-R间期通常在正常范围(0.12-0.20秒),但也可能有变异。
3.QRS波群: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通常与窦性心律时的QRS波群相同,若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则QRS波群可增宽、畸形。
4.代偿间歇:房性早搏后的代偿间歇大多是不完全性的,即房性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窦性P波间距的2倍。这是因为房性早搏发生时,心房的激动可能侵入窦房结,打乱了窦房结的正常节律,但是窦房结很快又恢复了原来的起搏节律,所以代偿间歇不完全。不过,有时也可能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房性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等于正常窦性P波间距的2倍,这多见于房性早搏发生较早,正好落在窦房结的不应期内,窦房结的节律未受到干扰。
四、临床意义
1.生理性房性早搏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一般来说,年轻人更易因生理因素出现房性早搏,如青少年可能因学习压力大、睡眠不足等出现房性早搏;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也可能出现生理性房性早搏,这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吸烟、饮酒、饮用浓茶或咖啡的人,容易出现房性早搏。例如,每天大量饮酒的人,酒精可刺激心脏,导致心房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引发房性早搏。过度劳累、精神高度紧张的人也较易发生生理性房性早搏,如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群,由于身体和精神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出现房性早搏。这种情况下,一般去除诱因后,房性早搏可自行消失,对心脏功能通常无明显影响,也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减少刺激性物质的摄入等。
2.病理性房性早搏
年龄与病史因素:中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时更易出现,如患有冠心病(有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病史等)、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的患者。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供血不足,可影响心房肌的电生理功能,导致房性早搏的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兴奋心脏,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出现房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病理性房性早搏往往提示心脏存在器质性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逐渐发展为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甚至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力衰竭等不良后果。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儿童出现房性早搏,需要特别关注。儿童房性早搏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因素引起。如果是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房性早搏,需要根据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果是心肌炎导致的房性早搏,需要积极治疗心肌炎,卧床休息等。对于妊娠期女性出现房性早搏,要密切观察,因为妊娠期心脏负担加重,且可能存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一般来说,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若早搏频繁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和处理,因为严重的房性早搏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产生影响。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房性早搏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方法。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有助于了解房性早搏的发生频率、分布特点、与患者活动及症状的关系等,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如心悸、心跳暂停感等)、病史等综合判断是否为房性早搏以及其临床意义。
2.鉴别诊断
与窦性早搏鉴别:窦性早搏极少见,其P波形态与窦性P波相同,而房性早搏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与房室交界性早搏鉴别:房室交界性早搏的P波可以在QRS波群之前、之中或之后,且P-R间期小于0.12秒,而房性早搏的P-R间期一般大于等于0.12秒,P波形态也有差异。
总之,心电图房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综合分析其临床意义,以便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