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与生理周期相关,直径常小于5厘米、多在月经后消失,超声为无回声区、标志物多正常、症状轻;病理性由疾病引起、一般不消失且超声表现多样、部分标志物异常、症状随囊肿增大或扭转破裂等出现不同表现,生理性需月经后复查、病理性需密切随访且恶性风险高时更谨慎处理。
一、定义及成因
生理性卵巢囊肿
多与女性生理周期相关,常见于育龄期女性。在正常的月经周期中,卵泡发育成熟后排卵,若卵泡未正常排卵或出现黄素化,就可能形成生理性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一般直径通常小于5厘米,多在月经来潮后自行消失。
病理性卵巢囊肿
由各种疾病因素引起,可发生在不同年龄段女性。如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是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卵巢上,反复出血形成的囊肿;卵巢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上皮性肿瘤性囊肿;还有卵巢畸胎瘤等生殖细胞肿瘤性囊肿等,病理性囊肿一般不会自行消失,可能会逐渐增大。
二、超声表现差异
生理性卵巢囊肿
超声特征:超声下多表现为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囊壁薄,内部透声好。例如卵泡囊肿,超声可见卵巢内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壁很薄,大小随月经周期变化。
年龄性别影响:育龄期女性因生理周期的影响,生理性囊肿相对常见,通过超声监测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化有助于鉴别。
病理性卵巢囊肿
超声特征:超声表现多样,如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多为单房性无回声,囊壁可有分隔;黏液性囊腺瘤多为多房性,囊液透声差;卵巢畸胎瘤可表现为囊实性回声,内部可见强回声团伴声影等。
年龄性别影响: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病理性囊肿的类型有差异,如青少年女性卵巢畸胎瘤相对多见,绝经后女性卵巢恶性肿瘤的风险相对增加,超声检查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三、血清标志物检测区别
生理性卵巢囊肿
标志物情况:血清肿瘤标志物多在正常范围,如CA125(糖类抗原125)、CA199(糖类抗原199)等一般不升高或轻度升高,且无特异性升高。
生活方式影响:一般生活方式对血清标志物影响不大,但生理性囊肿本身与激素相关,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有一定关联,但标志物检测主要还是依赖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病理性卵巢囊肿
标志物情况:不同类型的病理性囊肿血清标志物有不同变化。例如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血清CA125常明显升高;卵巢黏液性囊腺癌患者CA199可能升高;卵巢畸胎瘤患者血清标志物一般无特异性升高,但某些特殊类型畸胎瘤可能有个别标志物轻度异常。
病史影响:有妇科疾病病史或家族肿瘤病史的人群,病理性卵巢囊肿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血清标志物检测需结合病史综合分析。
四、症状表现不同
生理性卵巢囊肿
症状特点:大多数生理性卵巢囊肿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超声时发现。部分人可能在月经前后有轻微下腹部隐痛,一般疼痛较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月经来潮后多可缓解。
年龄性别影响:育龄期女性生理性囊肿引起的症状相对不典型,常被生理周期相关症状掩盖,需通过超声动态观察来鉴别。
病理性卵巢囊肿
症状特点:随着囊肿增大,可能出现下腹部坠胀、疼痛,若囊肿发生扭转或破裂,可出现突发的剧烈腹痛。还可能伴有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如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年龄性别影响:青少年病理性卵巢囊肿患者若出现腹痛等症状需警惕畸胎瘤扭转等情况;绝经后女性出现病理性卵巢囊肿,恶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检查。
五、随访观察区别
生理性卵巢囊肿
随访建议:一般建议在月经干净后3-7天复查超声,若囊肿在2-3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则多考虑为生理性囊肿。育龄期女性可根据自身情况,间隔1-3个月复查超声观察囊肿变化。
特殊人群:对于有备孕计划的育龄期女性,在监测卵泡发育及囊肿情况时,要注意生理性囊肿对受孕一般无明显影响,但仍需定期随访观察囊肿变化,避免囊肿过大影响排卵等情况。
病理性卵巢囊肿
随访建议:一旦考虑为病理性卵巢囊肿,需密切随访,一般建议短期内(1-2个月)复查超声,观察囊肿有无增大等变化。对于考虑为肿瘤性的病理性囊肿,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CT、磁共振等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老年女性病理性卵巢囊肿随访时要更加谨慎,因为恶性肿瘤风险高,即使囊肿较小,也需综合评估,必要时积极采取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措施,保障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