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管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支持治疗与密切监测)、抗感染治疗(经验性与根据药敏调整)、解除胆道梗阻(内镜下胆道引流与外科手术),还有特殊人群(老年、儿童、孕妇)的注意事项,需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以保障治疗效果与患者安全。
一、一般治疗
支持治疗:
对于急性胆管炎患者,需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这对于维持患者的基本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尤其要关注老年患者因机体调节功能下降,更需密切监测并及时调整。
加强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选择合适的营养补充方式,如经口营养或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供应。
密切监测: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例如,若患者体温持续升高且伴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加重。对于新生儿等特殊人群,生命体征的变化更为敏感,需加强监测频率。
二、抗感染治疗
经验性抗感染:
根据患者的病情、当地细菌流行情况等经验性选用抗感染药物,通常选用针对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因为急性胆管炎多由肠道革兰阴性菌感染引起,经验性用药需覆盖常见病原菌。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或有复杂病情的患者,可能需要选用更强效的抗生素,但要注意避免滥用。
根据药敏调整:
在获得病原学证据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感染药物,确保用药的针对性。例如,若药敏试验提示对某种抗生素敏感,则选用该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解除胆道梗阻
内镜下胆道引流(ERCP):
对于胆总管结石等引起的胆道梗阻,ERCP是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内镜取出结石,同时放置鼻胆管或胆道支架进行引流,解除胆道梗阻。该方法创伤较小,对于大多数适合的患者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操作难度相对较大,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外科手术:
若患者不适合行ERCP,如存在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等情况,则需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等。外科手术能够直接解除胆道梗阻,但创伤相对较大。对于老年患者,要充分评估其手术耐受能力,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对于儿童患者,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和病情的紧急程度来决定手术方案。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例如,控制血糖水平,改善心脏功能等。同时,由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在使用药物时需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儿童患者:
儿童急性胆管炎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胆道畸形等有关。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对于行内镜或手术治疗的儿童患者,要加强术后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
孕妇患者:
孕妇患急性胆管炎时,治疗需谨慎权衡对胎儿的影响。抗感染药物的选择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解除胆道梗阻的治疗方式要根据孕周和病情严重程度综合判断,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