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生理性有饮食、运动因素,病理性包括内分泌疾病、肝源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轻症处理是意识清者口服糖类食物及调整饮食运动,重症需静脉注射葡萄糖及后续维持治疗,特殊人群要特殊关注。
一、低血糖的原因
1.生理性原因
饮食方面:
对于儿童,若长时间未进食且活动量较大,比如低龄儿童玩耍消耗能量多但未及时补充食物,就容易发生低血糖。成人如果节食过度、空腹时间过长,也可能引发低血糖。例如一些为了减肥而过度节食的人群,由于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等供能物质不足,容易出现低血糖情况。
妊娠女性在妊娠中晚期,因机体代谢加快,对能量需求增加,如果饮食摄入不足,也较易发生低血糖。
运动因素:
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时,身体消耗大量能量,若运动前未合理进食,运动中能量消耗超过补充,就会导致低血糖。比如马拉松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若没有及时补充糖分等能量物质,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对于儿童来说,剧烈运动且未及时补充能量也可能引发低血糖,如儿童进行长时间的球类运动等。
2.病理性原因
内分泌疾病:
胰岛素瘤是较为常见的导致低血糖的内分泌肿瘤,肿瘤会自主分泌过多胰岛素,使血糖降低。这种情况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儿童也可能患病,但相对少见。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减少,影响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糖代谢,容易出现低血糖。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糖的消耗减少,但同时糖的生成也会受到影响,容易发生低血糖。
肝源性疾病:
严重的肝病患者,如肝硬化、重症肝炎等,肝脏的糖原合成和分解功能受损。肝脏是储存和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当肝功能严重异常时,糖原储存不足,糖异生减少,就容易出现低血糖。例如一些慢性肝病患者长期营养状况不佳,且肝脏功能受损,更容易发生低血糖。
遗传性疾病:
如糖原累积症,是由于先天性酶缺陷所致的糖原代谢障碍性疾病。不同类型的糖原累积症会影响糖原的合成、分解等过程,导致血糖调节异常,引发低血糖。这类疾病多在儿童期发病,如Ⅰ型糖原累积症,患儿从新生儿期即可出现低血糖、肝大等表现。
二、低血糖的治疗
1.轻症低血糖的处理
口服糖类食物:
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可立即口服含糖的饮品,如葡萄糖水,一般15-20克葡萄糖即可。如果没有葡萄糖水,也可以食用糖果、饼干等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儿童患者的话,可根据年龄适当给予合适量的含糖食品,比如幼儿可以给予适量的果汁等。
调整饮食和运动:
对于因饮食因素导致的低血糖,要调整饮食结构和进食时间。比如妊娠女性要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空腹时间过长;运动人群要注意运动前适当进食,运动中根据情况补充能量。儿童要保证规律的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后未及时补充能量。
2.重症低血糖的处理
静脉注射葡萄糖:
对于出现意识障碍等重症表现的低血糖患者,需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这是因为静脉注射葡萄糖能快速提升血糖水平,缓解低血糖症状。但在给儿童注射时要注意注射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引起不适。
后续的维持治疗:
静脉注射葡萄糖后,可能需要持续静脉滴注葡萄糖溶液以维持血糖水平稳定。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胰岛素瘤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手术等治疗来去除病因;对于肝源性低血糖患者,需要针对肝脏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治疗肝病、补充营养等,以从根本上解决低血糖问题。特殊人群如妊娠女性出现重症低血糖时,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胎儿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药物和方法,确保母婴安全。儿童出现重症低血糖时,除了积极纠正低血糖外,还需排查是否有遗传性疾病等基础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