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调整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低升糖指数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合理搭配蛋白质与脂肪;运动干预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体重管理要保持健康体重;药物辅助需根据情况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包括自我监测和定期就医检查。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等),其消化吸收相对缓慢,有助于平稳血糖。研究表明,长期摄入低升糖指数碳水化合物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对血糖偏高者有益。避免过多食用精制谷物及甜食,精制谷物消化快,会使血糖迅速升高,而甜食中的大量糖分易导致血糖波动过大。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常见的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蔬菜(西兰花、菠菜等)、水果(苹果、蓝莓等)、豆类(黑豆、红豆等)。例如,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可帮助降低血糖水平。蔬菜中每100克西兰花约含膳食纤维1.6克,适量食用有助于血糖控制。
合理搭配蛋白质与脂肪:蛋白质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鸡胸肉、瘦牛肉)、鱼类(三文鱼、鳕鱼等)、蛋类、豆类等,它们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小。脂肪选择健康脂肪,如橄榄油、鱼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饱和脂肪如动物油、部分油炸食品中的脂肪,反式脂肪如部分加工食品中的氢化油,过多摄入会影响血脂和血糖代谢。
运动干预
有氧运动:适合血糖偏高者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保持在每分钟6-7公里,每次30分钟左右,可分多次完成。运动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例如,坚持3个月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使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深蹲等也有助于控制血糖。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肌肉是消耗葡萄糖的重要场所,增加肌肉量能提高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每周可进行2-3次力量训练,每次选择8-12个动作,每个动作进行2-3组,每组8-12次。对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需适当调整,如老年人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注意动作的正确性,避免受伤。
体重管理
保持健康体重:对于体重超重或肥胖的血糖偏高者,减轻体重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措施。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相结合来实现体重控制,每减轻5%-10%的体重,可使血糖得到明显改善。例如,一个体重80公斤的人,目标是将体重控制在70公斤左右,通过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逐步达到减重目标。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血糖偏高者,家长要关注其体重情况,避免过度喂养,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影响代谢,导致血糖异常。
药物辅助(若需要)
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等,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糖输出等作用来降低血糖,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评估后根据个体情况决定,医生会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对于儿童血糖偏高,一般优先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不轻易使用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在一些情况下,如1型糖尿病或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等,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但胰岛素的使用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血糖监测情况调整剂量。
定期监测血糖
自我监测:血糖偏高者应定期自我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通过自我监测可以了解血糖的波动情况,为饮食调整、运动安排和药物使用提供依据。例如,每天可以在早餐前、早餐后2小时、晚餐前、晚餐后2小时等时间点监测血糖,记录血糖值的变化。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家长要协助其进行血糖监测,并关注监测结果,及时与医生沟通。
定期就医检查:除了自我监测,还应定期到医院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有助于医生全面评估血糖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