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管炎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细菌(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等)经逆行(常见)或血行感染;病毒(如乙肝、丙肝病毒)累及胆道致炎。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胆管炎)、胆道梗阻(如胆管结石、胆管狭窄)、遗传(如囊性纤维化相关)、药物及化学性刺激等因素。
一、感染性病因
(一)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种类
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可通过胆道逆行感染等途径引发慢性胆管炎。例如,当胆道存在梗阻时,肠道内的大肠埃希菌容易经Oddi括约肌反流进入胆道系统,长期反复感染可导致胆管的慢性炎症改变。有研究表明,在部分慢性胆管炎患者的胆汁培养中可分离出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在胆道手术创伤、长期胆道引流等情况下,容易定植于胆道,引起慢性炎症。其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会使胆管炎症持续不愈。
厌氧菌感染:如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也可参与慢性胆管炎的发生。在胆道梗阻合并感染的情况下,肠道内的厌氧菌易移位至胆道,引发慢性炎症过程。
2.感染途径
逆行感染:这是较为常见的途径。当胆道存在结石、狭窄等梗阻性病变时,肠道内的细菌可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进入胆道系统。例如,胆总管结石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肠道内的细菌就容易沿着胆道逆流而上,长期刺激胆管黏膜,引发慢性炎症。
血行感染:较少见,但也有可能发生。如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胆道系统。例如,肺部感染时,细菌可经血流播散至胆道,引起胆管的炎症反应。不过,血行感染导致慢性胆管炎的情况相对逆行感染要少得多。
(二)病毒感染
1.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BV):如果患者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可累及胆道系统,导致胆管细胞的炎症损伤,进而引发慢性胆管炎。研究发现,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出现胆管上皮细胞的病变,表现为胆管炎的病理特征。
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也有一定比例会出现胆道系统的炎症改变。HCV感染可引起免疫介导的胆管损伤,导致慢性胆管炎的发生发展。病毒持续感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胆管长期处于炎症状态。
二、非感染性病因
(一)自身免疫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胆管炎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这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胆管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胆管有关,患者体内可产生针对胆管上皮细胞的自身抗体,如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等。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导致胆管进行性纤维化、狭窄,病情呈慢性进展。研究显示,PSC患者中ANCA的阳性率较高,且与病情的活动度相关。
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的胆管炎:部分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合并胆管炎,表现为慢性胆管炎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时,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不仅攻击肝细胞,还可能累及胆管系统,导致胆管的炎症损伤,进而发展为慢性胆管炎。
(二)胆道梗阻因素
1.胆管结石
胆管内的结石可长期刺激胆管黏膜,引起胆管的慢性炎症。结石的存在导致胆汁引流不畅,胆汁淤积,容易继发细菌感染,进一步加重胆管的炎症反应。例如,胆总管结石患者,结石阻塞胆管后,胆汁中的胆红素等成分沉积,胆管黏膜反复受到刺激,同时容易合并细菌感染,长期如此就会发展为慢性胆管炎。
2.胆管狭窄
先天性胆管狭窄:出生时就存在的胆管狭窄,会导致胆汁引流障碍,长期的胆汁淤积和胆管内压力变化可引起胆管的慢性炎症。先天性胆管狭窄的患者在儿童时期可能就会逐渐出现胆管的慢性炎症表现,随着年龄增长,炎症可能逐渐加重。
医源性胆管狭窄:如胆道手术(如胆囊切除术、胆管手术等)后,由于手术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胆管狭窄,胆汁排出受阻,进而引发慢性胆管炎。例如,在胆管手术中,缝合技术不当或对胆管的过度牵拉等都可能导致胆管狭窄,术后胆汁引流不畅,胆管长期处于炎症状态。
(三)遗传因素
1.某些遗传性疾病相关
遗传性胆管疾病:一些遗传性疾病可能与慢性胆管炎的发生有关。例如,囊性纤维化患者,由于其基因缺陷导致外分泌腺功能异常,可出现胆道系统的病变,包括慢性胆管炎。囊性纤维化基因的突变影响了氯离子通道的功能,导致胆汁分泌异常,胆管容易发生炎症和纤维化等改变。
(四)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胆管的慢性炎症。例如,某些抗癫痫药物、免疫抑制剂等,长期服用后可能通过免疫介导或直接的毒性作用损伤胆管上皮细胞,导致胆管的慢性炎症。但药物引起慢性胆管炎的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药物引起胆管炎的方式和机制可能各不相同。
2.化学性刺激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工业化学毒物等,可能通过皮肤吸收或其他途径进入体内,影响胆道系统,导致胆管的慢性炎症。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是慢性胆管炎的可能病因之一。例如,长期在含有某些化学毒物的环境中工作的人群,患慢性胆管炎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但需要更多的流行病学研究来证实这种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