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包括支持治疗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支持治疗有保护措施(预防感染、避免出血)和成分输血(红细胞、血小板输注);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包括免疫抑制治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促造血治疗(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有合适供者且年龄较轻患者),各治疗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支持治疗
(一)保护措施
预防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全血细胞减少,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口腔、会阴部清洁,减少探视,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更细致地协助其做好日常清洁,因为儿童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接触到病原微生物。
避免出血:患者血小板减少,易发生出血。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用力擤鼻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格外小心,防止因轻微碰撞等导致出血,且要注意观察自身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二)成分输血
红细胞输注:当患者血红蛋白低于60-70g/L,或伴有明显贫血症状,如心悸、气短等时,需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状态。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其身体代谢快,贫血症状可能更明显,更要密切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及时输血以保证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氧供。
血小板输注: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L,或有严重出血倾向,如颅内出血风险时,需输注血小板。在给老年患者输注血小板时,要注意观察输注过程中的反应,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等基础问题,输血可能会对其心肺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一)免疫抑制治疗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适用于年龄较大、无合适供者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去除抑制性T淋巴细胞对骨髓造血的抑制。ALG/ATG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血清病(一般在用药后7-14天出现发热、皮疹等)、感染加重等。在儿童患者中使用时,要密切观察其感染迹象和过敏反应等情况,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特殊,不良反应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环孢素: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用药物,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促进造血干细胞恢复。需要长期服用,要监测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在老年患者使用环孢素时,要注意其肝肾功能,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容易发生药物蓄积。
(二)促造血治疗
雄激素:可刺激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并直接作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促进红细胞生成。常用药物有司坦唑醇等。在儿童患者使用雄激素时,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雄激素可能会对儿童的骨骼生长等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定期监测骨龄等指标。
造血生长因子: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等。G-CSF可促进中性粒细胞增生,减少感染风险;EPO可促进红细胞生成。对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联合应用造血生长因子可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在应用造血生长因子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和使用时机。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方法,适用于有合适供者(如同胞全相合供者)且年龄较轻的患者。其原理是将正常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重建患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移植前需要进行严格的配型等预处理,预处理方案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感染、肝静脉闭塞病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对移植后长期生存质量的影响,同时要密切监测移植后的排异反应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