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特征是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呈贫血、出血和感染综合征,发病与年龄、遗传、免疫、造血干细胞缺陷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感染等,诊断需血象、骨髓穿刺、骨髓活检等,治疗有支持、免疫抑制、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相关考虑且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其主要特征是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呈现贫血、出血和感染的综合征。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在儿童和青壮年中相对常见。儿童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发育特点、遗传因素等相关,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机制细节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儿童免疫系统尚在完善过程中,可能更容易出现免疫调节紊乱导致的造血功能障碍。
遗传因素: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影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维持。例如一些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如范可尼贫血,是由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患者往往在儿童期就出现相关症状,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发育畸形等。
免疫因素:机体的免疫异常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可通过释放多种造血负调控因子,如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等,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这种免疫异常可能与感染、药物、化学物质等因素诱发有关,比如某些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引起免疫反应,导致造血干细胞损伤。
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质的异常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重要发病环节。造血干细胞自身存在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异常,导致其不能正常产生足够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临床表现相关因素
贫血:不同年龄患者均会出现,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面色苍白、乏力等,这是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携氧能力下降所致。青壮年患者也会有类似表现,如活动后心悸、气短等。
出血: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儿童患者在玩耍过程中可能更容易出现外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情况,这与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有关,血小板减少使得机体的止血功能受到影响。
感染: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感染,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感染是由于白细胞减少,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导致各种病原体容易入侵。
诊断相关要点
血象检查:不同年龄患者均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正常范围。儿童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可发现相应指标异常,通过血象初步提示可能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涂片显示骨髓造血组织增生减低,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对于儿童患者,骨髓穿刺操作需要谨慎进行,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减少患儿痛苦。
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组织均匀减少,脂肪组织增加。通过骨髓活检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骨髓造血微环境的情况。
治疗相关考虑
支持治疗:对于各年龄患者都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如贫血严重时儿童患者需要适当输血纠正贫血,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机体功能;青壮年患者输血可改善贫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控制感染方面,根据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的病原体特点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儿童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用药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剂是常用治疗手段。但儿童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需要权衡利弊,因为免疫抑制剂可能带来感染等不良反应增加的风险。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的患者,如年轻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儿童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考虑供者的选择、移植后的排异反应等诸多因素,排异反应对儿童机体的影响更大,需要密切监测和精心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