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包括支持治疗,如保护措施防感染外伤、贫血严重时休息吸氧等;针对发病机制治疗,免疫抑制治疗中抗淋巴细胞/胸腺细胞球蛋白适用于特定重型再障且有不良反应需监测,环孢素用于非重型及重型辅助治疗要监测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促造血治疗中雄激素适用于非重型再障需监测肝功能等,造血生长因子如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要监测相关指标;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符合条件的重型再障患者,有移植相关风险如排斥反应、感染、肝静脉闭塞病等儿童患者风险更高需精心护理监测。
一、支持治疗
1.保护措施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要注意预防感染,尽量减少与感染源的接触,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对于皮肤、黏膜出血倾向明显的患者,要避免外伤,防止出血加重。例如,血小板严重减少时,轻微的磕碰都可能导致皮下大片瘀斑甚至内脏出血。
对于贫血严重的患者,要注意休息,减少机体的耗氧量,必要时可采取吸氧等措施来改善缺氧状况。
2.纠正贫血
当血红蛋白低于60g/L且伴有明显贫血症状时,可考虑输注红细胞。一般来说,根据患者的贫血症状、年龄、心肺功能等情况来决定输注时机。例如,年轻患者心肺功能较好,可能在血红蛋白更低时才需要输注;而老年患者或心肺功能不佳者,血红蛋白稍低就可能出现明显的头晕、心悸等症状,需要及时输注红细胞来纠正贫血。
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1.免疫抑制治疗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适用于年龄大于40岁或无合适供髓者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其作用机制是抑制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使用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血清病(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等)、感染加重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染情况。
环孢素: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用药物,适用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以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辅助治疗。它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来发挥作用。需要监测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同时要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肾功能损害、高血压、牙龈增生等。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环孢素时要特别注意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监测身高、肾功能等指标。
2.促造血治疗
雄激素:如司坦唑醇等,适用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作用机制是刺激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并直接作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促进造血。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肝功能,因为雄激素可能会引起肝损伤。对于儿童患者,使用雄激素时要考虑到其对骨骼发育的影响,定期检查骨龄等情况。
造血生长因子:常用的有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适用于伴有一定程度造血功能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它可以刺激骨髓红系造血。一般需要皮下或静脉注射,使用过程中要监测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来调整剂量。还有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可用于升高白细胞,预防感染,但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使用时要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骨痛等。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
1.适应证
对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如年龄小于40岁,有合适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供者,应首选造血干细胞移植。HLA配型相合的同胞供者是最好的供髓来源。例如,HLA全相合的同胞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其长期生存率较高。
2.移植相关风险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会出现移植相关的并发症,如移植排斥反应、感染、肝静脉闭塞病等。移植排斥反应表现为植入的造血干细胞不能在患者体内存活生长,需要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来治疗。感染是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因为移植后患者的免疫功能严重受抑制,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需要严格的无菌护理和抗感染治疗。肝静脉闭塞病表现为肝区疼痛、黄疸、腹水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对于儿童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由于其免疫系统和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更高,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