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分为红细胞自身异常和红细胞外部因素导致两类。红细胞自身异常包括细胞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酶异常(如G-6-PD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血红蛋白异常(如地中海贫血);红细胞外部因素包括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管性因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行军性血红蛋白尿)、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及其他因素(化学物质中毒、蛇毒、大面积烧伤等)导致红细胞破坏引发溶血。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细胞膜异常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编码红细胞膜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异常,使其变形性和柔韧性降低,容易在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例如,相关基因的突变会影响膜蛋白的组成和功能,使得红细胞不能维持正常的双凹圆盘状形态,变成球形,在通过脾脏等器官的微循环时,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
2.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也是遗传性疾病,由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缺陷引起,导致红细胞呈椭圆形等异常形态,这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在流经脾脏时,会因为不能顺利通过脾窦而被清除,引发溶血。
(二)红细胞酶异常
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G-6-PD参与磷酸戊糖途径,该途径产生的NADPH对于维持红细胞内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至关重要。当G-6-PD缺乏时,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容易受到氧化剂的损伤,如服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类、伯氨喹等)、食用蚕豆等情况,可诱发溶血。
2.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该酶缺乏会导致ATP生成减少,红细胞膜钠-钾泵功能异常,细胞内钠、水潴留,红细胞变硬,在脾脏等部位被破坏而发生溶血。
(三)血红蛋白异常
1.地中海贫血:分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导致珠蛋白链合成障碍。例如,α地中海贫血是因为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使得α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过多的β珠蛋白链自身聚集形成不稳定的结构,沉积在红细胞内,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容易被破坏。β地中海贫血是β珠蛋白基因缺陷,β珠蛋白链合成不足,导致α珠蛋白链相对过多,同样会形成异常结构,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加。
二、红细胞外部因素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免疫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温抗体型: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病因大多不明,部分继发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温抗体(IgG)可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等免疫反应,使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
冷抗体型:包括冷凝集素综合征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冷凝集素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常继发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冷抗体(IgM)在低温时可与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当温度回升时,补体激活使红细胞破坏。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多为先天性,也可继发于病毒感染等,是由D-L抗体(一种冷反应性抗体)引起,当机体遇冷后,抗体与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血。
2.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某些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溶血。例如,青霉素类药物可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与吸附有青霉素的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引起溶血;又如甲基多巴等药物可改变红细胞膜结构,使红细胞成为自身抗体攻击的靶细胞。
(二)血管性因素
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疾病。在DIC时,微循环内形成大量微血栓,红细胞通过微血栓时受到机械性损伤,发生变形、破裂而溶血;TTP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导致超大分子vWF多聚体增多,黏附于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栓,红细胞流经血栓处被破坏。
2.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多发生于长跑、行军等运动后,是由于红细胞在血管内受到机械性损伤,如红细胞与血管壁、红细胞之间相互撞击等,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
(三)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如溶血性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产生溶血素,直接破坏红细胞;产气荚膜杆菌可产生外毒素,导致红细胞溶解。
2.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引起溶血。例如,EB病毒感染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红细胞引发溶血。
(四)其他因素
1.化学物质中毒:如苯、铅等化学物质中毒,可损伤红细胞膜或影响红细胞代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苯可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同时对红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铅可抑制红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影响红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膜结构,从而引发溶血。
2.蛇毒:某些蛇毒含有溶血毒素,可直接作用于红细胞,破坏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溶解。例如,蝰蛇毒中的磷脂酶A2可分解红细胞膜磷脂,改变膜的结构和功能,引起溶血。
3.大面积烧伤:烧伤后红细胞直接与烧伤创面接触,受到损伤,同时烧伤引起的全身反应也可能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引发溶血性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