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因红细胞破坏速率超骨髓代偿能力致贫血,原因分红细胞自身异常和外部因素异常两大类。红细胞自身异常包括膜、酶、珠蛋白异常;外部因素异常有免疫性(自身免疫、同种免疫)、血管性(微血管病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生物因素(感染、蛇毒)、化学因素(某些化学物质)等致红细胞破坏。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膜异常
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的红细胞膜存在先天性缺陷,导致红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钠、水潴留,红细胞变成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在通过脾脏时容易被破坏。又如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呈椭圆形,其膜骨架蛋白存在异常,使红细胞的柔韧性和变形性下降,容易在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
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主要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患者体内存在克隆性的造血干细胞缺陷,导致红细胞对补体的敏感性增加。由于红细胞膜上的糖化磷脂酰肌醇(GPI)锚连膜蛋白缺乏,使得红细胞对补体的抵抗能力下降,在激活补体后容易发生溶血。
2.红细胞酶异常
磷酸戊糖途径酶缺陷: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这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中的关键酶,该酶缺乏时,红细胞内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生成减少,不能有效清除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导致红细胞膜中的含巯基蛋白被氧化,红细胞膜受损,易发生溶血。患者在食用蚕豆、服用某些氧化性药物(如伯氨喹啉等)或感染等诱因下,容易诱发急性溶血。
糖酵解途径酶缺陷: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途径中的重要酶,该酶缺乏时,糖酵解途径受阻,ATP生成减少,红细胞内ATP水平下降,影响红细胞膜上钠-钾泵的功能,导致钠、水潴留,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容易在脾脏等部位被破坏而发生溶血。
3.珠蛋白异常
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如血红蛋白病,包括镰状细胞贫血和血红蛋白C、D、E病等。以镰状细胞贫血为例,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β珠蛋白链的第六位氨基酸由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形成异常的血红蛋白S(HbS)。在缺氧情况下,HbS分子相互聚集,使红细胞变成镰状,这种镰变的红细胞变形性明显降低,在通过微循环时容易被破坏,同时也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引起血管阻塞,进一步加重溶血。
珠蛋白肽链数量异常:如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α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α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的突变或缺失,使β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珠蛋白肽链数量的异常会导致珠蛋白链合成不平衡,多余的珠蛋白链沉积在红细胞内,使红细胞膜受损,红细胞寿命缩短而发生溶血。
二、外部因素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为获得性,患者体内产生自身抗体(多为IgG),这些抗体在37℃时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并破坏。病因可能与某些疾病(如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药物(如甲基多巴等)有关。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可能与病毒感染等有关,继发性可见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冷抗体(多为IgM)在低温时与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当血液循环到温暖部位时,补体被激活,导致红细胞破坏。
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当输入不相容的血液后,受血者体内的抗体与输入红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红细胞被破坏。此外,新生儿溶血病也属于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
2.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TTP/HUS)等疾病。在这些疾病中,微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红细胞通过时受到机械性损伤而破碎,发生溶血。例如TTP/HUS时,患者体内存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导致超大分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UL)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红细胞在通过这些血栓时被挤压、破坏。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多发生于长途行军、长跑等情况下。由于足部等部位的血管受到机械性损伤,红细胞在通过这些受损的血管时受到挤压、摩擦而发生溶血,表现为血红蛋白尿,但一般症状较轻,休息后可缓解。
3.生物因素
感染:某些病原体感染可引起溶血性贫血。例如疟疾,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繁殖,破坏红细胞;肺炎支原体感染也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引起溶血性贫血。
蛇毒:一些蛇毒含有溶血毒素,可直接破坏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溶解。例如某些蝰蛇的蛇毒,能作用于红细胞膜,改变膜的通透性,使红细胞内物质外泄,引起溶血。
4.化学因素
某些化学物质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如苯肼、砷化氢等。这些化学物质能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改变血红蛋白的结构,使红细胞膜受损,导致红细胞破坏。例如砷化氢中毒时,砷化氢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砷-血红蛋白复合物,引起红细胞膜氧化损伤,发生急性溶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