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是因红细胞破坏速率超骨髓代偿能力致贫血,原因分红细胞自身异常和外部因素所致。自身异常包括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酶缺乏(如G-6-PD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珠蛋白生成障碍(如地中海贫血);外部因素有免疫性(自身免疫性、同种免疫性)、血管性(微血管病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生物因素(疟疾、细菌感染)、化学因素(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烧伤、机械性因素),不同人群发生情况不同,特殊人群需注意排查干预。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膜异常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编码红细胞膜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异常,使红细胞失去正常的双凹圆盘形而变为球形,这种球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在通过脾脏时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例如,研究发现其红细胞膜上的锚蛋白、收缩蛋白等结构蛋白的基因存在突变,影响了膜的稳定性和红细胞的形态功能。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也是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使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异常,导致红细胞呈椭圆形等异常形态,使其在血液循环中容易遭受机械损伤而发生溶血。
2.红细胞酶缺乏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该酶缺乏时,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容易受到氧化剂的损伤。当患者食用蚕豆、服用某些氧化性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情况下,红细胞内会产生大量过氧化氢等氧化剂,破坏红细胞膜导致溶血。例如,有研究表明G-6-PD基因突变导致酶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了其催化磷酸戊糖途径的正常进行。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该酶缺乏时,红细胞能量产生不足,导致红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潴留,红细胞肿胀破裂而发生溶血。
3.珠蛋白生成障碍
地中海贫血:包括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导致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例如,α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使α珠蛋白链合成减少,过多的β珠蛋白链聚集形成不稳定的包涵体,沉积在红细胞膜上,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易在脾脏等器官被破坏而发生溶血;β地中海贫血是β珠蛋白基因缺陷,β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导致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异常,红细胞形态和功能异常,容易被破坏。
二、红细胞外部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为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产生自身抗体(多为IgG),这些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导致红细胞破坏。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体内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由IgM抗体引起,IgM抗体在低温时与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当温度升高时,抗体从红细胞上解离,但补体已固定在红细胞膜上,当红细胞流经温暖的器官(如脾脏)时,补体被激活,导致红细胞破坏。
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新生儿溶血病,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常见为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结合,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例如,母亲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时,母亲体内的抗A或抗B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红细胞溶血。
2.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TTP/HUS)等疾病。在DIC时,微循环内形成大量微血栓,红细胞通过微血栓时受到机械损伤,发生变形、破裂而溶血;TTP/HUS时,由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红细胞流经受损血管时被机械性破坏。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多发生于长跑、行军等情况下,由于脚部等部位反复受到机械性损伤,红细胞在通过受挤压的血管时发生破裂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
3.生物因素
疟疾: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后,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增殖,破坏红细胞。例如,疟原虫的裂殖子成熟后破坏红细胞逸出,同时释放出一些毒性物质,进一步加重红细胞的破坏。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产生溶血毒素,直接破坏红细胞。如产气荚膜杆菌产生的α毒素可导致红细胞溶解。
4.化学因素
某些化学物质可引起红细胞溶血,如苯肼、砷化物、蛇毒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与红细胞膜或血红蛋白结合,改变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红细胞破坏。例如,苯肼可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导致红细胞膜损伤而溶血。
5.物理因素
大面积烧伤时,高温可直接损伤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强烈的人工心脏瓣膜、微血管病等机械性因素也可使红细胞受到机械性损伤而发生溶血。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溶血性贫血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例如,新生儿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婴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多有家族遗传病史,在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中需警惕;长期接触化学毒物或感染某些病原体的人群发生溶血性贫血的风险可能增加。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需注意排查母婴血型不合等情况,有家族遗传溶血性贫血病史的人群应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筛查,以早期发现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