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是红细胞破坏速率超骨髓代偿能力致贫血,按发病机制分红细胞内在缺陷和外在因素所致两类,临床表现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等,诊断需依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并通过特殊检查明确类型,鉴别要与其他贫血区分,治疗原则有去除病因、药物、输血、脾切除等,不同人群如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正常情况下,骨髓有6-8倍的红系造血代偿潜力,当红细胞破坏增加时,骨髓可增加红细胞生成,以代偿红细胞的耗损。
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异常,导致红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钾泵活动增强,消耗ATP增多,红细胞内钠、水潴留,形成球形红细胞。这种球形红细胞变形性差,在通过脾脏时易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
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该酶缺乏时,红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生成减少,不能对抗氧化剂的损伤作用,当患者接触氧化性物质(如某些药物、蚕豆等)时,红细胞易发生氧化损伤,出现溶血。
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如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所致。根据珠蛋白肽链缺乏的不同,分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等。以β地中海贫血为例,患者β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β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过多的α珠蛋白链沉积在红细胞内,形成不稳定的包涵体,使红细胞膜变形性降低,易在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
红细胞外在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破坏。例如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体为IgG,最适反应温度为37℃,可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使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供者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与受者体内的抗体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
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如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疾病。在DIC时,微循环内形成大量微血栓,红细胞通过微血栓时受到机械性损伤,发生变形、破裂而溶血;TTP患者体内存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导致超大分子vWF多聚体不能被正常裂解,这些多聚体黏附于血小板表面,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红细胞流经血栓处时被剪切破坏而发生溶血。
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某些病原体感染可导致溶血。例如疟疾,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可损伤红细胞膜,使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同时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可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细菌感染如产气荚膜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可直接破坏红细胞膜,引起溶血。
临床表现
急性溶血:起病急骤,可突发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随后出现高热、面色苍白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或浓茶色)。严重者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及尿毒症症状。
慢性溶血:起病缓慢,表现为贫血、黄疸和脾大。长期慢性溶血可导致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贫血程度不一,患者常感乏力、头晕等;黄疸一般为轻度,呈间歇性;脾大较为常见,多为轻至中度肿大,质地中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急性溶血时网织红细胞可明显增高(可达10%-20%以上)。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形态异常,如球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等,还可见幼红细胞。
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慢性溶血患者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尿胆原排出增多。
骨髓象:骨髓红系造血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例降低或倒置。
特殊检查:如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可用于诊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Coombs试验用于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Coombs试验阳性;G-6-PD缺乏症可通过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荧光斑点试验等进行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贫血、黄疸、脾大等)、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胆红素升高等)可初步诊断溶血性贫血,再通过进一步的特殊检查明确溶血性贫血的类型。例如,通过Coombs试验明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通过红细胞膜、酶、珠蛋白等相关检查明确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具体类型。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相鉴别,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缺铁性贫血患者一般有缺铁的病因,如慢性失血、铁摄入不足等,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骨髓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减少;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常有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的病因,如摄入不足、吸收障碍等,外周血涂片可见大卵圆形红细胞,骨髓象红系呈巨幼变等。
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如停止接触氧化性药物或食物,积极治疗感染等原发病。
药物治疗:根据溶血性贫血的类型选用合适的药物。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可使用补体抑制剂等药物。
输血治疗:急性溶血严重时可输注红细胞,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需谨慎,以免加重溶血。
脾切除:对于某些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可显著改善症状;地中海贫血患者脾切除可减轻溶血,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溶血性贫血可能有其特殊的病因,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且儿童对贫血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变化较快。在治疗时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输血时要注意血型匹配,避免发生输血反应。同时,儿童患者的家长要注意避免让患儿接触可能诱发溶血的因素,如某些感染、特定药物等。
成年人:成年人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多样,在诊断和治疗时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用药史、感染史、家族史等。在药物治疗方面,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因为成年人的肝肾功能与儿童不同,一些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存在差异。
老年人:老年人溶血性贫血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例如,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要注意观察是否诱发或加重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同时,老年人对贫血的耐受性更差,要密切关注贫血相关的症状,如头晕、乏力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