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有多种表现,包括呕血与黑便(出血部位及颜色与出血量、胃内停留时间等有关)、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不同人群耐受程度不同)、贫血及血常规变化(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发热(多数24小时内低热,持续3-5天,不同年龄表现有别)、氮质血症(出血后血尿素氮变化及相关意义,不同人群特点不同)。
一、呕血与黑便
上消化道出血最具特征性的表现为呕血与黑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若出血量较少、速度较慢,也可仅表现为黑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出血量大、速度快时,血液反流入胃也可引起呕血。呕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及在胃内停留时间的长短,出血量较多、在胃内停留时间较短时,呕血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较少、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时,由于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血多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黑便则是由于血红蛋白的铁经肠道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一般呈柏油样黑色,黏稠而发亮。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大量失血可导致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进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四肢厥冷、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对此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发生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时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进展较快;老年人则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对失血的耐受性更差,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循环衰竭表现。生活方式不健康、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人群,在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更易迅速出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三、贫血及血常规变化
急性大量出血后均会出现失血性贫血,在出血的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一般需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则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升高。不同年龄的人群,其贫血表现及血常规变化的特点有所不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对其生长发育可能产生更明显的影响;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贫血,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贫血可能加重其身体的虚弱状态。
四、发热
多数患者在出血后24小时内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降至正常。发热的发生机制可能与血容量减少、贫血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等有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发热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相对不稳定,发热时需更密切观察;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性较低,发热可能不典型。
五、氮质血症
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中的蛋白质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引起血中尿素氮浓度升高,称为肠性氮质血症。一般于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4天后恢复正常。如果血尿素氮持续升高超过3-4天,且排除了脱水及肾功能不全等因素,则应考虑再次出血或出血未停止的可能。不同年龄、不同基础健康状况的人群,氮质血症的发生及发展特点有所不同,儿童的肾功能相对不成熟,对氮质血症的耐受及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老年人若本身存在肾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氮质血症的异常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