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窄性心包炎病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包括结核性(结核杆菌感染致炎症迁延不愈发展而来)、化脓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经血行或邻近蔓延致急性期未彻底治疗转变)、病毒性(某些病毒感染引发免疫反应损伤心包组织长期刺激发展),非感染性包括肿瘤性(原发性或转移性心包肿瘤侵犯致增生纤维化)、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异常攻击心包组织致炎症发展)、心脏损伤后(心脏手术、外伤后心包修复异常致过度纤维化粘连)、放射性损伤(胸部恶性肿瘤放疗致心包放射性损伤后纤维化缩窄)。
结核性:在缩窄性心包炎中最为常见,多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结核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等途径累及心包,引发心包炎症,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抗结核治疗,炎症迁延不愈,就可能逐渐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例如,有研究显示在发展中国家,相当比例的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是由结核感染所致,结核性心包炎患者若治疗不规范,约有10%-20%会进展为缩窄性心包炎。
化脓性:由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感染心包引起。多因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经血行传播至心包,或邻近感染直接蔓延至心包。如患者发生败血症时,细菌可随血流到达心包,引发急性化脓性心包炎,若急性期治疗不彻底,就可能转变为缩窄性心包炎。据统计,化脓性心包炎患者中约有5%-10%会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
病毒性:某些病毒感染也可累及心包,引发心包炎症,进而导致缩窄性心包炎。常见的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引发机体免疫反应,损伤心包组织,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使心包逐渐增厚、粘连,最终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不过,病毒性心包炎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的比例相对较低,但仍有报道显示部分病毒性心包炎患者可进展为缩窄性心包炎。
非感染性病因
肿瘤性:原发性或转移性心包肿瘤可侵犯心包,引起心包炎症和粘连。原发性心包肿瘤较为罕见,而转移性心包肿瘤相对多见,如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的心包转移。肿瘤细胞在心包内生长、浸润,刺激心包组织增生、纤维化,导致心包缩窄。例如,肺癌患者发生心包转移时,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缩窄性心包炎的表现。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包。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自身抗体攻击心包组织,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过程可使心包逐渐增厚、粘连,进而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约有10%-20%会出现心包受累,其中部分患者可进展为缩窄性心包炎。
心脏损伤后:心脏手术、胸部外伤等心脏损伤后,心包受到创伤,可引起炎症反应和纤维蛋白渗出。若损伤后心包修复过程异常,导致心包过度纤维化、粘连,就可能形成缩窄性心包炎。例如,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术后发生缩窄性心包炎的风险相对较高,有研究报道心脏术后缩窄性心包炎的发生率约为1%-2%。
放射性损伤:胸部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时,心包可受到放射性损伤,引发炎症反应,随着时间推移,心包组织逐渐纤维化、缩窄,导致缩窄性心包炎。例如,乳腺癌、肺癌等胸部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后,可能出现放射性心包炎,进而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其发生风险与放疗剂量等因素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