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包炎多由急性心包炎迁延不愈演变而来,病理表现为心包增厚粘连甚至钙化影响心脏舒张功能,病因有感染因素(如结核杆菌等)和非感染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生理是心包慢性炎症致心包膜增厚僵硬限制心脏舒张引发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及心包叩击音等体征,诊断靠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需早期规范抗结核等治疗且药物谨慎,老年需综合评估基础病,女性自身免疫相关者需关注病情控制并避免劳累感染等。
一、定义
慢性心包炎是心包发生慢性炎症性病变的疾病,多由急性心包炎迁延不愈演变而来,病理上表现为心包增厚、粘连甚至钙化,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舒张功能。
二、病因
1.感染因素:结核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结核性心包炎若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转为慢性;其他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后也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心包炎。
2.非感染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放射性损伤、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等转移至心包)、尿毒症等也可引发慢性心包炎。
三、病理生理机制
心包长期慢性炎症导致心包膜增厚、僵硬,限制心脏舒张期的充盈,使心室舒张受限,心搏出量减少,进而引起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出现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改变。
四、临床表现
1.症状: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乏力、腹胀、下肢水肿等,活动耐力下降,随病情进展症状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可能有胸痛,但一般较急性心包炎轻。
2.体征:可闻及心包叩击音,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下肢水肿等体循环淤血体征,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音低钝等。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常用检查方法,可观察心包厚度、心包积液情况及心脏舒张期运动异常等,有助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心包病变程度。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能更清晰显示心包增厚、粘连及心肌受累情况,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胸部X线:可见心影增大呈烧瓶状(晚期可有心包钙化影)。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可帮助判断炎症活动情况,结核相关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检测等)有助于明确是否为结核性病因。
六、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结核性心包炎需抗结核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者可能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2.对症支持治疗:改善心脏功能,减轻淤血症状,如使用利尿剂缓解水肿、腹胀等;对于严重心脏舒张功能受限、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考虑心包剥离术等手术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心包炎相对少见,多与感染(如结核)等因素相关,需特别注意早期诊断和规范抗结核等治疗,因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药物使用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安全治疗方案。
2.老年患者:老年慢性心包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心脏功能及全身状况,权衡药物治疗的利弊,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式。
3.女性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慢性心包炎在女性中可能更常见,需关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情控制,定期监测相关指标,生活中注意避免劳累、预防感染等以减少病情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