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是心包脏层与壁层间纤维蛋白沉积的急性炎症,病因包括感染(常见病毒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外伤、心梗等,临床表现有尖锐性胸痛伴呼吸等加重、心包摩擦音及全身症状,辅助检查有心电图ST段改变等,诊断依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需鉴别,治疗分针对病因、对症支持及监测病情,特殊人群如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孕妇权衡胎儿影响、老年谨慎评估治疗。
一、定义
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是心包脏层与壁层之间发生纤维蛋白沉积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病理特征为心包膜表面出现纤维蛋白渗出物,未形成明显心包积液(或仅有少量渗出)。
二、病因
1.感染因素:常见由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等)感染引发,病毒感染为最常见病因,多因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侵袭心包所致;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紊乱疾病,免疫系统攻击心包组织引发炎症;
3.其他因素: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等转移至心包)、胸部外伤、心肌梗死(如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等也可导致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
三、临床表现
1.胸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多呈尖锐性,与呼吸运动相关,深呼吸、咳嗽或体位改变时疼痛可加重,疼痛部位多位于心前区或胸骨后;
2.心包摩擦音:是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特异性体征,听诊时可闻及搔抓样、高频的双相或三相摩擦音,多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较明显;
3.全身表现:可伴有发热、乏力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具体表现因基础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感染性病因者常伴发热,自身免疫性病因者可能有原发病相关表现。
四、辅助检查
1.心电图:可见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高尖,急性期后ST段逐渐恢复,T波低平或倒置;
2.超声心动图:可初步评估心包情况,早期可能无明显心包积液征象,随着病情变化后续可能出现少量心包积液;
3.血液检查:感染性病因者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血沉等)可升高;自身免疫性病因者相关自身抗体检测可能阳性。
五、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胸痛症状、心包摩擦音体征,结合心电图ST段改变、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诊断。需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胸膜炎等疾病鉴别,通过心电图动态变化、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可协助鉴别。
六、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感染性病因需根据病原体类型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则采取抗免疫治疗等;
2.对症支持:胸痛明显者可适当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缓解症状;
3.监测病情:密切观察心包炎进展情况,若出现心包积液增多等变化,必要时需进一步采取穿刺引流等干预措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时,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症状,如调整体位等,避免低龄儿童随意使用可能有不良反应的药物,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儿童机体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
2.孕妇:孕妇发生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时,治疗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如优先考虑非甾体抗炎药中相对安全的药物(需严格遵医嘱),并加强对孕妇和胎儿的监测;
3.老年人群: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对炎症反应及药物耐受性不同,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密切关注心功能等指标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可能带来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