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心内膜炎是由致病力相对较弱病原菌引发且常发于已有病变心内膜的炎症,病原菌主要为草绿色链球菌等,易感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表现(心脏杂音、心力衰竭)、周围体征(瘀点、Osler结节、Janeway损害),诊断靠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治疗主要是据血培养和药敏选敏感抗生素且疗程长,儿童需考虑肝肾功能,有基础心脏疾病者可能需评估后外科手术。
一、定义
亚急性心内膜炎是由致病力相对较弱的病原菌引起的心内膜炎症,通常发生在已有病变的心内膜上,如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二、病因
1.病原菌:主要病原菌为草绿色链球菌,此外,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也可引起。这些病原菌毒力相对较低,常在原有心瓣膜病变基础上致病。
2.易感因素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在儿童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相对更易患亚急性心内膜炎,因为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为病原菌提供了寄生和繁殖的场所;成年人中,有风湿性心瓣膜病病史者是高危人群,瓣膜病变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易使病原菌附着繁殖。
性别: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可能因自身基础疾病不同而有发病倾向,比如女性可能因妊娠等情况影响心脏负担,增加患病风险。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酗酒等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病原菌的机会从而诱发亚急性心内膜炎;而健康生活方式者相对发病风险低。
病史:有基础心脏疾病史,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等,会显著增加患亚急性心内膜炎的概率,因为病变的心内膜环境利于病原菌定植。
三、临床表现
1.发热:是常见症状,多为低热或中等度热,体温一般在37.5-39℃之间,发热呈持续性或间歇性。
2.心脏表现
心脏杂音:原有心脏杂音性质可发生改变,出现新的粗糙、响亮的杂音,这是由于心内膜赘生物形成导致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所致。
心力衰竭: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如呼吸困难、水肿等,儿童患者由于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心力衰竭表现可能更为明显,呼吸困难可能在活动后加重,水肿可出现在下肢等部位。
3.周围体征
瘀点:可出现于皮肤、口腔黏膜、睑结膜等部位,呈散在、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Osler结节:为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红紫色疼痛性结节,多见于亚急性患者,儿童相对少见,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若患病也可能出现。
Janeway损害:为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无痛性出血红斑,多见于急性患者,亚急性患者也偶有发生。
四、诊断
1.血培养:是诊断亚急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方法,需多次采血,一般在发热时采血,每次采血5-10ml,至少采血3次。若血培养阳性,可明确病原菌,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儿童患者采血时需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2.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内膜上的赘生物,有助于诊断。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初步检测,对于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心内膜情况,尤其是对较小赘生物的检出。
五、治疗
主要是抗生素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由于病原菌毒力相对较弱,抗生素使用疗程较长,一般需要4-6周。但儿童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发育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同时,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可能需要评估心脏病变情况,必要时在病情稳定后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修复或置换病变瓣膜等,但儿童手术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和获益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