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扭伤与脱臼在解剖结构基础、损伤机制、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上有区别。扭伤多因足部异常动作致韧带损伤,症状相对轻,X线无骨折脱位,MRI可看韧带损伤;脱臼由较大外力致骨端错位,症状重,X线可显骨端错位。扭伤轻度用RICE原则,中重度需固定等;脱臼先复位再固定,固定时间长,后需康复训练且依个体调整。
一、解剖结构基础
脚踝由胫骨、腓骨下端的踝穴与距骨滑车构成,踝关节周围有韧带等结构起到稳定作用。扭伤主要是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而脱臼是构成关节的骨端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
二、损伤机制与症状表现
脚踝扭伤
损伤机制:多因行走不平坦路面、运动中足部突然内翻或外翻等动作引起,主要是踝关节周围韧带的拉伸、部分撕裂甚至完全断裂。例如在篮球运动中,球员急停时足部突然扭转易导致脚踝扭伤。
症状表现:一般有脚踝部位疼痛、肿胀,疼痛程度相对脱臼较轻,肿胀多在伤后逐渐出现,局部压痛明显,患者通常还能保持一定的负重行走能力,但会有疼痛受限。不同程度的扭伤表现不同,轻度扭伤可能仅有局部轻微疼痛和肿胀,中度扭伤肿胀较明显,压痛范围更广,重度扭伤可能出现韧带完全断裂,肿胀严重,局部淤血明显,关节稳定性下降。从年龄角度看,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脚踝关节周围组织相对脆弱,运动时更易发生扭伤,且恢复相对成人可能较慢,需更精心的护理;老年人脚踝关节周围组织退变,韧带弹性等下降,扭伤后恢复时间长,易遗留慢性疼痛等问题。
脚踝脱臼
损伤机制:多为较大外力作用导致,如高处坠落足部着地、严重交通事故等,使构成踝关节的骨端发生错位。
症状表现:症状较为严重,脚踝部位畸形明显,能看到明显的骨端异常移位,疼痛剧烈,肿胀迅速,因关节结构破坏,患者往往无法负重行走,甚至不能活动脚踝。对于儿童,脱臼可能因外力相对较小但自身关节结构特点而发生,需特别注意与扭伤鉴别,因其可能导致生长发育相关问题,如影响骨骺发育等;孕妇由于身体重心改变、韧带松弛等因素,发生脱臼的风险相对增加,且恢复过程中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要谨慎选择治疗方式。
三、影像学检查鉴别
脚踝扭伤:X线检查一般无骨折及关节脱位表现,可能仅显示软组织肿胀;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韧带损伤的程度,如韧带是否撕裂、撕裂范围等。
脚踝脱臼:X线检查能明确看到踝关节骨端的错位情况,可确定脱臼的类型(如距骨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脱位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四、治疗原则
脚踝扭伤
轻度扭伤:通常采取RICE原则,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休息可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冰敷能减轻肿胀和疼痛,一般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加压包扎可用弹性绷带等,抬高患肢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中重度扭伤:除上述处理外,可能需要进行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根据损伤程度而定,一般2-6周不等,同时可辅助使用消肿止痛的药物等,儿童扭伤时固定需更谨慎,要确保固定合适且不影响血液循环,老年人则要关注固定期间的并发症,如肌肉萎缩等。
脚踝脱臼:首先需进行复位治疗,复位后同样需要进行固定,固定时间相对扭伤更长,一般4-8周左右,以保证关节周围受损组织修复。复位后要密切观察脚踝的血运、感觉等情况,儿童脱臼复位后要定期复查骨骺发育情况,孕妇脱臼复位后要考虑胎儿安全,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等。复位后还可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脚踝的功能,但康复训练的时机和强度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