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脏层与壁层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引起,病因分感染性(病毒等常见)与非感染性(自身免疫病等),病理是炎症致心包膜渗出,大量积液可致心包压塞影响心脏功能,临床表现有胸痛等症状及心包摩擦音等体征,辅助检查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诊断结合表现及病因学检查并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分针对病因、对症支持,儿童和老年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脏层与壁层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引起,炎症导致心包膜出现渗出、纤维蛋白沉积等病理改变。
二、病因分类
1.感染性病因:包括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其中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如病毒性心包炎多由肠道病毒等引起。
2.非感染性病因:涵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包炎、创伤性心包炎等)、肿瘤(如原发性心包肿瘤、转移瘤)、代谢性疾病(如尿毒症性心包炎)、药物反应(如肼屈嗪、普鲁卡因胺等药物引起的心包炎)等。
三、病理生理机制
炎症刺激使心包膜渗出增加,初期以纤维蛋白渗出为主,随后可出现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或血性渗出等。大量心包积液时可导致心包压塞,影响心脏舒张功能,进而引起心输出量下降等循环功能障碍。
四、临床表现
1.症状:典型表现为胸骨后、心前区疼痛,疼痛可放射至颈部、左肩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尖锐痛或压榨性痛,深呼吸、咳嗽或体位改变时疼痛可加重;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乏力、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若发生心包压塞则可出现血压下降、颈静脉怒张、奇脉等表现。
2.体征:可闻及心包摩擦音,呈抓刮样粗糙音,多位于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明显;存在心包积液时可出现心界扩大、心音遥远等体征。
五、辅助检查
1.心电图:常见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下型)、T波改变等,部分患者后期可出现T波低平或倒置。
2.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最敏感的方法,可明确心包积液的量及心脏受压情况,表现为心包腔内液性暗区。
3.血液检查:感染性病因者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血沉等)可升高;自身免疫性病因者相关自身抗体可呈阳性。
4.心包穿刺:对怀疑化脓性心包炎、血性心包积液等情况,可行心包穿刺以明确积液性质,协助病因诊断。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结合典型胸痛症状、心包摩擦音、心电图ST段改变及超声心动图发现心包积液等表现可初步诊断急性心包炎,再进一步通过病因学检查明确具体病因。
2.鉴别诊断:需与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胸膜炎等疾病鉴别。急性心肌梗死多有典型心电图动态演变及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主动脉夹层疼痛多为撕裂样剧痛,常伴有血压异常,胸膜炎多有胸部局部体征及相应肺部表现等。
七、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感染性心包炎需根据病原体选用相应抗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病因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存在心包积液时,少量积液可随炎症消退吸收,大量积液或发生心包压塞时需行心包穿刺引流以缓解症状;疼痛明显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止痛,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用药风险,如儿童应谨慎使用。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患者发生急性心包炎时,需更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儿童对心包压塞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处理;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情况,在治疗时兼顾其他合并症用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