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膜脏层与壁层发生的急性炎症反应可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引发感染性因素有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等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创伤、心肌梗死等典型症状有胸痛、心包摩擦音、呼吸困难及全身症状辅助检查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等诊断依据典型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包括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膜的脏层与壁层发生的急性炎症反应,可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引发,炎症可导致心包积液等病理改变。
二、病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常见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是急性心包炎最常见的感染原因,多由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血症播散至心包所致。
2.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结核性心包炎在感染性病因中也较常见。
3.真菌及寄生虫:相对少见,如念珠菌、球孢子菌、阿米巴原虫等感染可引发。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包,引发炎症。
2.肿瘤:原发性心包肿瘤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心包,可刺激心包产生炎症反应。
3.创伤:胸部外伤、心脏手术等导致心包直接受损,引发炎症。
4.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酶等物质刺激心包,可引起反应性心包炎。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1.胸痛:多为尖锐性疼痛,疼痛可放射至颈部、左肩等部位,体位改变、深呼吸、咳嗽时可加重,前倾坐位时疼痛可减轻。
2.心包摩擦音:是急性心包炎特异性体征,呈抓刮样粗糙音,多位于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明显。
3.呼吸困难:因心包积液导致心包填塞时,可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呈端坐呼吸、发绀等表现。
4.全身症状:感染性病因者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炎症表现;非感染性病因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
四、辅助检查
(一)心电图
早期可见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高尖;随后ST段恢复,T波低平或倒置;心包积液时可见低电压、QRS波群低电压等表现。
(二)超声心动图
是诊断心包积液最敏感的方法,可发现心包腔内无回声区,评估积液量及心脏受压情况。
(三)血液检查
感染性病因者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检查可发现相应自身抗体阳性等异常。
五、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胸痛症状、心包摩擦音等体征,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诊断。明确病因需进一步行病原学检测、自身抗体检测等相关检查。
六、治疗
(一)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性病因者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抗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者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原发病;肿瘤相关者视情况采取手术、放化疗等治疗。
(二)对症支持治疗
存在大量心包积液导致心包填塞时,需行心包穿刺引流以缓解症状;胸痛明显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相关禁忌及个体差异。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急性心包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需密切观察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因儿童病情变化较快,若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需及时就医,治疗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谨慎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药物。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急性心包炎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病情,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的代谢及反应影响,用药需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人文关怀。
(三)妊娠女性
妊娠期间发生急性心包炎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及病情变化,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