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扭伤分急性期、缓解期、后期恢复与预防来处理。急性期要休息制动、冷敷、加压包扎;缓解期要抬高患肢、药物辅助、康复训练(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后期要逐步恢复运动、加强肌肉锻炼、注意运动防护。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制动:膝盖扭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继续行走或运动,让受伤的膝盖得到充分休息,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对于儿童来说,玩耍时若发生膝盖扭伤,需尽快停止当前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成年人若因运动等导致膝盖扭伤,也应第一时间停下相应运动。
2.冷敷:在扭伤后的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重复多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儿童进行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时间,避免冻伤;成年人冷敷时也需注意不要直接将冰袋贴在皮肤上,可垫上毛巾等。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程度,缓解疼痛。研究表明,早期冷敷能够有效降低膝盖扭伤后的肿胀程度。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的膝盖进行加压包扎,可帮助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加压效果。儿童包扎时要轻柔操作,密切观察肢体远端的血运和感觉;成年人包扎也需保证合适的松紧度。
二、缓解期处理
1.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膝盖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在休息时都可采用适当垫高患肢的方式,比如在脚下垫枕头等。抬高患肢能够利用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加速肿胀消退。
2.药物辅助(非甾体抗炎药等):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儿童应谨慎使用,需在医生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及选择合适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例如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有较好的消炎镇痛效果,但儿童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
3.康复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扭伤后的恢复中期,可逐渐进行膝盖的屈伸等关节活动度训练,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儿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家长要在旁协助并监督,确保训练在安全范围内;成年人则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度训练的强度和范围。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防止关节僵硬,维持膝盖的正常活动功能。
肌力训练:当膝盖肿胀和疼痛有所缓解后,可开始进行腿部肌肉的肌力训练,如股四头肌的收缩舒张训练等。这有助于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儿童进行肌力训练时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用力;成年人可逐渐增加训练的负荷。肌力训练能够通过增强周围肌肉力量来稳定膝关节,减少再次扭伤的风险。有研究显示,进行规范的肌力训练可以显著降低膝盖再次扭伤的发生率。
三、后期恢复与预防
1.逐步恢复运动:当膝盖的肿胀、疼痛基本消失,且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可逐步恢复运动,但要先从低强度、无冲击性的运动开始,如游泳、快走等,然后再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复杂性。儿童恢复运动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其身体反应;成年人恢复运动也需循序渐进,避免一开始就进行剧烈运动。逐步恢复运动可以让膝盖有一个适应过程,防止再次受伤。
2.加强肌肉锻炼:日常可通过加强腿部肌肉锻炼来进一步预防膝盖扭伤,如进行深蹲、靠墙静蹲等练习。这些锻炼能够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进行相应的肌肉锻炼,但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锻炼方式和强度。加强肌肉锻炼是预防膝盖扭伤的重要措施,长期坚持有助于维持膝关节的健康。
3.注意运动防护:在进行运动时,要佩戴合适的护膝等防护装备,增加膝盖的稳定性和保护性。无论是儿童参与体育活动还是成年人进行运动锻炼,佩戴护膝等防护装备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膝盖扭伤的风险。注意运动防护可以为膝盖提供额外的保护,降低受伤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