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2
1115次浏览
低位肛瘘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大便失禁,与手术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有关,还可能与感染、愈合不良、瘢痕形成等因素有关。患者可采取就医治疗、提肛锻炼、调整饮食、注意局部清洁等措施。
低位肛瘘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大便失禁,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原因主要与手术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有关。
肛门括约肌分为内外两层,主要功能是控制排便。低位肛瘘手术时,为了充分暴露瘘管,可能需要切断部分内括约肌,或对其进行广泛游离,这可能导致肛门控便功能减弱,出现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
此外,手术部位的感染、愈合不良、术后肛门局部瘢痕形成等,也可能影响肛门的收缩功能,导致大便失禁。
对于低位肛瘘手术后出现的大便失禁,患者不必过于焦虑,可采取以下措施:
就医治疗:及时到肛肠科或外科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提肛锻炼:有意识地进行提肛运动,增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有助于改善症状。
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或腹泻。
注意局部清洁:保持肛门局部清洁,便后及时清洗,预防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大便失禁的恢复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促进康复。如果大便失禁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复诊,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高位肛瘘或复杂性肛瘘,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出现大便失禁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手术风险和收益。对于有大便失禁风险的患者,术前应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手术风险和术后注意事项,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