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21
4256次浏览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好发于2岁以下儿童,尤以4~10个月婴儿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其病因包括饮食改变、病毒感染、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解剖因素等。症状主要有腹痛、呕吐、血便和腹部肿块。检查方法包括X线检查、B超检查、空气灌肠等。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合理添加辅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疲劳、及时纠正婴幼儿的不良习惯等。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好发于2岁以下儿童,尤以4~10个月婴儿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1.病因:
饮食改变:添加辅食过急、添加的食物不适合等。
病毒感染:常见的有轮状病毒、腺病毒等。
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套叠。
解剖因素:婴儿时期回盲部系膜尚未固定完善,活动度较大,易发生肠套叠。
2.症状:
腹痛:患儿突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腹痛,哭闹不安、屈膝缩腹。
呕吐:早期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含有胆汁。
血便:是肠套叠的重要症状之一,多为果酱样血便。
腹部肿块:腊肠样肿块,表面光滑,稍可移动,有压痛。
3.检查:
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可见多个气液平面。
B超检查:可显示同心圆或靶环样肿块。
空气灌肠:是诊断肠套叠的常用方法,具有复位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4.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内,全身情况良好的患儿。包括空气灌肠复位和钡剂灌肠复位。
手术治疗:适用于病程超过48小时,或出现腹膜炎症状,或灌肠复位失败者。
5.预防:
合理添加辅食,避免食物过冷、过热。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
避免过度疲劳,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及时纠正婴幼儿的不良习惯,如挑食、偏食等。
总之,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急腹症,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