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3
9983次浏览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由折返机制、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等引起,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青年居多。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和电复律治疗等。特殊人群的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选择。患者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定期复查。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通常由折返机制引起,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青年居多,发作时可有心悸、头晕、胸闷、乏力等症状,甚至可出现晕厥、心力衰竭、心绞痛、脑栓塞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根据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种疾病。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折返机制、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等。
1.折返机制:折返是指激动在心脏的传导过程中,经传导途径的一部分或全部再次返回原处,引起的心律失常。折返的发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解剖或功能上的环路、传导途径的单向阻滞和环路内的不应期。
2.自律性增加:自律性是指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自律性增加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另一个重要发病机制,常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洋地黄中毒等疾病。
3.触发活动:触发活动是指在动作电位的后电位中,由于Ca2+内流或Na+内流增加,导致细胞内Ca2+或Na+浓度升高,从而引起的心律失常。触发活动常见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等疾病。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和电复律治疗等。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腺苷、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等。药物治疗的优点是方便、快捷、有效,缺点是部分药物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低血压等。
2.导管消融治疗:导管消融治疗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通过经皮穿刺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将导管送入心脏,在心脏内进行射频消融或冷冻消融,以破坏引起心律失常的折返环路或异位起搏点。导管消融治疗的优点是治愈率高、创伤小、恢复快,缺点是需要在X线透视下进行,有一定的辐射风险。
3.电复律治疗:电复律治疗是一种紧急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电复律治疗的优点是起效快、效果好,缺点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进行,有一定的风险。
三、特殊人群的治疗建议
1.孕妇:孕妇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应首先采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按摩颈动脉窦、Valsalva动作等。如果无效,可使用药物治疗,如腺苷、维拉帕米等。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可考虑电复律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2.儿童:儿童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应首先采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按摩颈动脉窦、Valsalva动作等。如果无效,可使用药物治疗,如腺苷、维拉帕米等。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可考虑电复律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应首先评估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心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心功能良好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或导管消融治疗;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可采用电复律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对老年人有潜在危险的药物。
四、总结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青年居多。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折返机制、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和电复律治疗等。特殊人群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选择。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对患者有潜在危险的药物。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定期复查,以预防心律失常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