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29
8805次浏览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应激、乙醇、吸烟、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等也可致病。其主要症状有上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胃镜及胃黏膜活检、幽门螺杆菌检测等可帮助确诊。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如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抗幽门螺杆菌药物等)和手术治疗,预防措施主要是避免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调整饮食结构、戒烟戒酒、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胃黏膜出现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常伴有胃黏膜出血、糜烂,可伴有一过性炎症反应和上皮再生。
1.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糜烂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长期或大量使用这类药物会损伤胃黏膜,导致炎症和糜烂。
应激:严重的疾病、大手术、精神紧张、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应激状态,可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糜烂。
乙醇:长期或大量饮酒可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糜烂。
吸烟:吸烟会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液反流,以及吸烟本身对胃黏膜的损害,从而增加患慢性糜烂性胃炎的风险。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都可能损伤胃黏膜,导致慢性糜烂性胃炎。
遗传因素:部分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症状
上腹痛:上腹痛是慢性糜烂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为隐痛或胀痛,也可表现为烧灼样痛。疼痛通常在进餐后加重,尤其是在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后。
腹胀:部分患者会出现腹胀,可能与胃内潴留食物、排空延迟有关。
嗳气:嗳气是指胃内气体上逆,出现在进食后,可伴有酸味。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的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与胃黏膜炎症、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等症状。
3.检查
胃镜及胃黏膜活检: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并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幽门螺杆菌检测:怀疑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等。
其他检查:如血常规、血清胃泌素测定、胃液分析等,可帮助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胃酸分泌情况。
4.诊断
有上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有糜烂、出血等病变。
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
除外其他胃部疾病,如胃溃疡、胃癌等。
5.治疗
一般治疗:去除病因,避免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调整饮食结构,规律饮食,戒烟戒酒等。
药物治疗:
抑酸药: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症状。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可保护胃黏膜,促进愈合。
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如果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需要使用四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即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
对症治疗:如腹胀明显,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恶心、呕吐严重者,可使用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等。
手术治疗: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但如果出现大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6.预防
避免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调整饮食结构,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戒烟戒酒。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
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胃部疾病。
总之,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但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如果出现上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