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25
2319次浏览
手法复位是治疗肘关节脱位的常用方法,复位后需固定2~3周,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但老年人、儿童及患某些疾病的人群手法复位有风险,需在医生评估指导下进行。复位步骤包括牵引、松解粘连、继续牵引内旋复位等。手法复位虽有效,但仍可能出现并发症,如复位不成功、血管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等,因此在复位前需进行详细评估,复位后需注意休息和按指导进行功能锻炼。
肘关节脱位较为常见,多发生于青壮年,且多见于青壮年,跌倒时用手撑地,关节在半伸直位,作用力沿尺、桡骨长轴向上传导,从而导致尺、桡骨近端同时脱向肱骨远端的后方,出现肘关节脱位。对于肘关节脱位的治疗,手法复位较为常用,复位后一般需要固定2~3周,固定期间需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恢复肘关节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儿童及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如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疾病等,手法复位可能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
以下是手法复位的具体步骤:
1.患者仰卧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助手握住上臂,术者握住前臂,沿前臂纵轴牵引1~2分钟,以松解嵌顿的关节囊。
2.牵引下逐渐将肘伸直,同时将肱骨外旋,以松解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的粘连。
3.极度屈肘,沿前臂纵轴继续牵引,同时将肱骨内旋,使肱骨下端向前移位,如有轻微阻力,可略做旋转及屈伸肘活动,多可感到复位的响声,提示复位成功。
4.复位成功后,将肘关节屈曲90°,用长臂石膏托将其固定于功能位,3周后拆除石膏,开始逐渐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
手法复位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复位过程中,仍有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复位不成功、血管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等。因此,在进行手法复位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保复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复位后,患者也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功能锻炼。如果在复位后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活动受限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