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23
4974次浏览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好发于2岁以下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饮食改变、病毒感染、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解剖因素等有关,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肿块,检查包括X线检查、超声检查、空气灌肠复位等,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方法包括合理添加辅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刺激小儿、及时治疗小儿的腹泻、便秘等疾病。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好发于2岁以下儿童,尤以4~10个月婴儿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肠套叠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饮食改变:添加辅食不当,如过早添加辅食、改变食物种类等。
病毒感染:肠道内感染可导致肠蠕动紊乱,诱发肠套叠。
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神经丛兴奋,导致肠蠕动增强,可诱发肠套叠。
解剖因素:小儿肠系膜相对较长,系膜固定差,活动度大,易发生肠套叠。
症状:肠套叠的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肿块。
腹痛:为阵发性哭闹,伴有呕吐。
呕吐:早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含有胆汁。
果酱样血便:是肠套叠的特征性表现,大便呈果酱样,提示有肠道出血。
腹部肿块:在右上腹或脐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有压痛。
检查:
X线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发现腹部肿块。
超声检查:可显示套叠的部位和性质。
空气灌肠复位: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内的肠套叠。
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内、全身情况良好的患儿。常用方法包括空气灌肠复位和钡剂灌肠复位。
手术治疗:如果非手术治疗失败或出现肠坏死等并发症,需进行手术治疗。
预防:
合理添加辅食,避免过早添加辅食。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
避免过度刺激小儿,防止肠痉挛。
及时治疗小儿的腹泻、便秘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