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0
5438次浏览
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四个证型,治疗分别以消食化滞、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清热利湿健脾止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为原则。
中医将小儿腹泻称为“泄泻”,其主要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所致。临床主要分为以下四个证型:
1.伤食泻:由于喂养不当,乳食内积,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所致。主要表现为泻前腹痛哭闹,泻后痛减,腹胀肠鸣,大便酸臭,伴有不消化食物,口臭,不思饮食等症状。治疗以消食化滞为原则,方用保和丸加减。
2.风寒泻:由于外感风寒,内伤乳食,脾失健运所致。主要表现为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治疗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为原则,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3.湿热泻:由于夏秋之际,暑湿内侵,或饮食不洁,湿热之邪壅滞胃肠,脾受湿困,运化失职所致。主要表现为泻下急迫,大便臭秽,量多次数频繁,肛门灼热,口渴,小便短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以清热利湿,健脾止泻为原则,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4.脾虚泻:由于长期饮食失调,或久病迁延不愈,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所致。主要表现为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治疗以健脾益气,助运止泻为原则,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总之,小儿腹泻的中医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型,辨证论治,灵活用药。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调理,如伤食泻者应暂禁食6~8小时,俟脾胃功能恢复后,再逐渐增加饮食;风寒泻和湿热泻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寒湿之邪侵袭;脾虚泻者应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