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4
5567次浏览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是儿科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指窦房结激动异常引起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其病因复杂,可涉及多种疾病和生理状态。以下是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
1.正常生理因素:
小儿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相对增高,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而活动、哭闹时,心率可相应加快,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小儿体温每升高1℃,心率可增加10~15次/分。
2.心脏疾病:
心肌炎:可导致心肌受损,影响窦房结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引起窦性心律失常。
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可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窦性心律失常。
先天性心脏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可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窦房结的正常功能。
3.其他疾病:
感染:如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可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导致窦性心律失常。
贫血:贫血时,心脏为了满足全身组织器官的供血需求,会代偿性加快心率。
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低血钙等,可影响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导致窦性心律失常。
药物: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可影响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导致窦性心律失常。
4.其他因素: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小儿自主神经功能发育不完善,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导致窦性心律失常。
剧烈运动:小儿剧烈运动后,心率可明显加快。
哭闹:小儿哭闹时,呼吸急促,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复杂,部分病因可能不明确。对于小儿窦性心律失常,需要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等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并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的心率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