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0
6102次浏览
小儿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指的是小儿外周血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根据病因可分为多种类型。
一、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患儿最突出的表现。由于面色苍白,常以口唇、口腔黏膜和甲床较为明显。此外,患儿还可能出现皮肤干燥、毛发枯黄、无光泽等症状。
2.其他系统症状
(1)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
(2)神经系统: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等。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
(3)心血管系统:心率增快,严重贫血时可出现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
(4)呼吸系统:轻度贫血对呼吸影响不大,中重度贫血时可能会出现气急或呼吸困难。
二、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造血原料缺乏
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贫血。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②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由于维生素B₁₂和(或)叶酸缺乏,导致红细胞DNA合成障碍所致。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内在缺陷
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
(2)红细胞外在因素
如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感染、药物等。
3.失血性贫血
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急性失血如外伤、出血性疾病等;慢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钩虫病等。
三、诊断
1.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患儿的喂养史、生长发育史、既往病史等。
2.体格检查
全面系统地进行体格检查,注意皮肤、黏膜、淋巴结、肝脾等部位的情况。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2)骨髓检查:对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3)其他检查:如血清铁、铁蛋白、维生素B₁₂、叶酸、自身抗体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贫血的病因。
四、治疗
1.去除病因
针对贫血的病因进行治疗,如纠正不合理的饮食、治疗感染等。
2.补充造血原料
根据贫血的类型,给予相应的造血原料补充,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巨幼细胞性贫血补充叶酸和(或)维生素B₁₂。
3.输血
贫血严重时,需要输血治疗。输血前需要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4.其他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
五、预防
1.合理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营养均衡。
2.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3.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积极治疗钩虫病、慢性腹泻等。
4.定期体检
按时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贫血。
总之,小儿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如果发现孩子有贫血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家长也应注意孩子的饮食营养,预防感染,定期体检,以减少贫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