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0
2478次浏览
慢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鼓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多因急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为慢性;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亦为诱因。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耳内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下是关于慢性中耳炎的一些建议:
1.一般治疗:
擤鼻涕时不宜过于用力,同时要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
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2.药物治疗:
局部用药:根据不同类型的中耳炎,选用合适的药物滴耳。如中耳炎有鼓膜穿孔者,滴耳时应注意将药液温度调整到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全身用药: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或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3.手术治疗:
鼓室成形术:目的是清除中耳及乳突腔内的病变组织,改善中耳传音结构,重建听力。
改良乳突根治术:可彻底清除中耳乳突腔病灶,改善局部引流,进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其他治疗:
物理治疗:如红外线、超短波等,可改善中耳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慢性中耳炎可因肝胆湿热、邪毒停聚等原因所致,可采用中药、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儿童慢性中耳炎患者,治疗时应特别关注。由于儿童的耳部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且其表达能力有限,治疗过程可能会更加复杂。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应密切配合医生,确保患儿按时用药,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必要,可定期带患儿进行听力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
总之,慢性中耳炎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遵循医嘱,同时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感染。如有疑问,可随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