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和鞘膜积液的区别

2372次浏览

小儿疝气鞘膜积液是两种常见的小儿疾病,它们在症状、病因、治疗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以下是对小儿疝气和鞘膜积液区别的具体分析:

1.定义和症状

小儿疝气:指腹腔内的器官(如小肠、网膜等)通过腹壁薄弱处或孔隙突出到体外,形成的肿块。常见的症状包括可复性肿块、腹痛、呕吐等。

鞘膜积液:指鞘膜腔内积聚过多的液体,导致阴囊或精索部位肿胀。主要症状为阴囊或腹股沟区的囊性肿块,无明显疼痛。

2.病因

小儿疝气:主要与先天性腹壁发育不良或薄弱有关,也可能与后天因素(如剧烈哭闹、用力咳嗽等)导致腹内压力增加有关。

鞘膜积液: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鞘膜分泌过多、吸收减少或鞘膜腔的通道未完全闭合有关。

3.肿块特点

小儿疝气:肿块在哭闹、剧烈运动或站立时出现,平卧或用手按压时可消失。肿块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柔软。

鞘膜积液:肿块一般不会自行消失,呈囊性,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无压痛。鞘膜积液的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4.检查方法

医生会对患儿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等。

超声检查:可帮助医生确定肿块的性质、大小和位置,对于诊断小儿疝气和鞘膜积液具有重要价值。

5.治疗方法

小儿疝气:大多数疝气可以在一岁内自愈,可采用保守治疗。如果疝气不能自愈或出现嵌顿(肿块无法回纳),则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传统的开刀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鞘膜积液:较小的鞘膜积液通常不需要治疗,可自行吸收。如果鞘膜积液较大或长期不愈,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是鞘膜翻转术或鞘膜切除术。

6.预后和注意事项

小儿疝气和鞘膜积液的预后一般较好。经过适当的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痊愈。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患儿的护理,避免剧烈哭闹、咳嗽等增加腹内压力的行为。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随访。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儿疝气和鞘膜积液的诊断和治疗,最好由专业的小儿外科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异常肿块或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此外,对于早产儿或有其他健康问题的孩子,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本内容不能作为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进行科学治疗
了解疾病
小儿疝气
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和疝外科的最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包括先天性的腹股沟疝和脐疝两种。小儿疝的发生主要因素是先天性因素,腹股沟疝主要是由鞘状突未关闭所致,脐疝是由于脐环不能及时缩小闭合,早产儿、低体重儿因出生时生长发育不完全所致。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小孩手术最佳时间要多大
钟志强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小孩疝气手术的最佳时间通常是在一岁以后。 这是因为在一岁以内,小儿疝气有自愈的可能,所以不必急于手术。然而,如果在一岁以后,小儿疝气仍未自愈,那么自愈的概率就相对较低了。此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通过必要的手术进行治疗。但请注意,如果孩子在未满一岁时反复出现嵌顿,也可以考虑提前进行手术治疗。因此,
小儿女孩会得吗
钟志强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小儿疝气女孩也会得。 疝气是体内器官或器官的一部分离开正常解剖位置而引起的疾病,是不是会组织结构薄弱或缺损、腔内压力异常增高等因素有关,可分为脑疝、膈疝、腹壁疝等类型。女孩也可能存在上述病因,所以也会出现疝气。根据临床调查研究显示,腹壁疝中的腹股沟疝气发病率较高。 疝气患儿日常要注意多休息,避免剧烈
小儿是怎么得的
钟志强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小儿疝气是不是会鞘状突未闭合、局部组织薄弱以及腹内压增加等因素有关。 部分患儿在出生的时候,腹膜鞘状突未闭合,就会导致腹腔内的脏器通过未闭合的缺口脱出,从而形成疝气。其次,肚脐部位没有肌肉组织,属于人体比较薄弱的区域,当腹内压力增加时,就会导致腹腔内脏器从此处脱出,形成疝气。另外,患儿经常哭闹、剧烈
有必要用脐疝带吗
钟志强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疝气有没有必要用脐疝带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疝气,特别是脐疝,是指由于腹壁的弱点导致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突出的情况,主要见于幼儿。一般而言,若幼儿年龄较小,在6个月以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脐疝带,有助于起到固定和加压的效果,从而防止疝内容物突出。但是,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则不建议使用脐疝带,因为幼儿
小儿手术最佳时间
钟志强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小儿疝气手术的最佳时间一般为1岁左右,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在1岁以内,部分小儿疝气可能随着生长发育而自愈。尤其是一些症状较轻、疝气较小且不经常出现嵌顿的情况,可先密切观察,避免患儿剧烈哭闹、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期待其自愈。 而小孩在1岁左右若疝气仍未自愈,手术治疗相对较为合适。一方面,
小儿是怎么导致的
钟志强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小儿疝气是由于先天性因素、腹壁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等原因导致的。 1.先天性因素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腹股沟区的腹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或闭合延迟。这使得该区域存在潜在的通道,为疝气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当小儿哭闹、咳嗽、排便用力等导致腹压增加时,腹腔内容物就容易通过这个未闭合的通道突出形成疝气。 2.腹壁
睾丸鞘膜积液中医治疗怎么治
马卫国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甲
睾丸鞘膜积液即鞘膜积液,鞘膜积液中医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 1.一般治疗 鞘膜积液常见的中医原因有湿气重、肾气不足等。湿气重患者可以吃除湿的食物,比如薏米、冬瓜、红小豆等。肾气不足患者可以吃白扁豆、大枣等补气食物进行调理。 2.药物治疗 湿气重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藿朴夏苓汤、薏苡仁
最近两个睾丸总有疼痛怎么回事
吴元翼 副主任医师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304医院) 三甲
两个睾丸总有疼痛可能与鞘膜积液、附睾炎、精索静脉曲张等疾病有关。 1、鞘膜积液 睾丸鞘膜积液可导致睾丸部位明显肿胀,当积液明显增多时,患者常感觉有下坠感或牵扯痛、胀痛等疼痛的症状。 2、附睾炎 细菌感染、尿路感染等可能会引起附睾的炎症,在炎症刺激下,也可引起睾丸疼痛等不舒服的症状。 3、精索静脉曲张
两个月婴儿睾丸一大一小是什么原因
吴元翼 副主任医师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304医院) 三甲
两个月婴儿睾丸一大一小考虑是鞘膜积液、腹股沟疝、睾丸肿瘤等引起的。 1、鞘膜积液 婴儿鞘膜积液考虑是淋巴系统发育延迟造成的,可导致一侧睾丸增大,一般在发育完善后积液可逐渐被吸收,睾丸大小恢复正常。 2、腹股沟疝 由于腹股沟管内环口未闭锁或瘢痕愈合不良,腹内器官可进入阴囊,导致一侧阴囊体积增大。 3、
睾丸位置不同是什么原因
吴元翼 副主任医师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304医院) 三甲
睾丸位置不同的原因包括生理差异、鞘膜积液、睾丸肿瘤等。 1、生理差异 睾丸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形成,在成长过程中,睾丸也会随着身体其他器官的发育而逐渐发育。但是左右两侧睾丸的发育并不完全一样,存在一定生理差异,所以位置会有所不同。 2、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是指睾丸鞘膜腔内积聚大量液体。如果一侧睾丸出现鞘膜
腹股沟为什么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
刘嘉林 主任医师
深圳市中医院 三甲
腹股沟疝由于发病原因决定了主要发生在儿童和老年人:第一、儿童生下来腹股沟区内环口鞘状突没有闭合,这是先天缺陷,很多人都会有,这个能达到10%,这些小孩都不能够闭合,所以在成长到一两岁以后就会出现腹股沟疝,因此小孩是最常见。第二、常见人就是老年人,过了青年和中年以后,腹壁肌肉、肌腱强度也在下降,整个组织也在退化,所以肠子就可以通过腹股沟薄弱
鞘膜积液的症状是什么
何峰 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 三甲
鞘膜积液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有时候鞘膜积液伴发一些炎症,患者会感觉到阴囊部位疼痛、坠胀等等一系列不适。鞘膜积液往往是患者在无意之中发现阴囊变大了,比如在上厕所时候或者洗澡时候无意之中摸到阴囊部位比以前变大了或者比另外一侧有明显增大,这时候患者到医院来进行就诊时候,经过检查发现是鞘膜积液,这个是最多见。还有一种鞘膜积液是继发于某些炎症改
鞘膜积液术后的注意事项
何峰 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 三甲
鞘膜积液术后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就是观察伤口变化,因为阴囊部位不太透气,所以容易造成细菌滋生。不过阴囊血运比较好,所以抗感染能力也是比较强,所以发生伤口感染几率不大,但也需要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有没有出现炎症等等。第二、要注意适当休息,正常起居活动可以,但不要做过多走动或者做一些过多重体力劳动或者跑动等等,因为术后阴囊部位会出现肿胀,走
鞘膜积液几岁适合手术
杜琳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鞘膜积液手术治疗不受年龄限制,但是如果无明显症状阴囊鞘膜积液两岁之前不主张手术治疗,两岁之后随着生长发育鞘膜腔可能自行关闭,鞘膜积液有可能消失不需要治疗。如果鞘膜B超显示鞘膜积液不严重,鞘膜内液体一到两厘米,而且小孩也没有临床症状观察即可。如果小孩阴囊甚至睾丸都出现炎症,鞘膜积液比较严重,需要积极手术治疗。
食管裂孔什么意思
朱季军 副主任医师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食管裂孔疝主要是由于腹腔内脏器,重点是胃经膈肌食管裂孔处进入胸腔而引起一些相应症状疾病,主要原因是由于膈肌裂孔周围韧带结构降低或者胃内压力增加,从而导致膈肌周围食管压力增加所,如果出现相关症状,需要到医院检查后对症治疗。
对宝宝有什么影响
张磊 副主任医师
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婴儿脐疝多属于易复性疝,较常见,嵌顿少见,顾家长不用过分担心。脐疝仅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引起嵌顿疝、绞窄疝等并发症,表现为宝宝哭闹不止、表情痛苦、面色苍白,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严密关注患儿病情,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免费咨询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