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25
5382次浏览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急腹症,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部肿块和果酱样血便。以下是小儿肠套叠的具体征兆:
1.腹痛:小儿突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腹痛,哭闹不安,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拒食,持续数分钟后腹痛缓解,间歇10余分钟后又反复发作。
小儿肠套叠多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是由于套叠段肠系膜受到牵拉引起的。
腹痛发作时,小儿常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拒食。
间歇期患儿可安静入睡或玩耍,但精神较差。
2.呕吐:早期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含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
呕吐是由于肠梗阻引起的,随着病情的进展,呕吐物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3.腹部肿块: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腊肠样肿块,表面光滑,略有弹性,稍可移动,有压痛。
腹部肿块是小儿肠套叠的重要体征之一,多在右上腹季肋下触及。
肿块质地较硬,呈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移动,有压痛。
4.果酱样血便:大便呈果酱样,带血和黏液,是小儿肠套叠的特征性表现。
血便是由于套叠段肠管血液循环障碍,黏膜坏死脱落所致。
果酱样血便的出现是小儿肠套叠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肠套叠的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部分患儿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腹痛或呕吐。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上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X线等,以明确诊断。
对于小儿肠套叠,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一旦确诊,医生通常会采用空气灌肠或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复位。如果治疗及时,小儿肠套叠的预后一般较好。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避免过度进食和剧烈运动,以预防小儿肠套叠的发生。